夏华
4月16日,篱边老师发来“观察者网”的报道,4月15日,摄影家@马良通过个人认证微博透露,他的母亲童正维于2025年4月14日22时52分,因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离世,享年88岁。这则消息让记忆的潮水漫过时光堤岸——那位总带着阳光般笑靥的艺术家形象,伴着清亮的笑声浮现在我眼前。
2011年初冬的湖州,注定要见证一段特殊的情谊。11月21日,童正维携爱人马科及表哥表嫂风尘仆仆而来,出租车载着他们穿过车水马龙的湖城,停驻在城东毗山疗养院门前。院内王传寅阿姨早已倚门相候:“我老同学要来,就是《编辑部的故事》里演牛大姐的那位!”这番介绍让接待的我既兴奋又忐忑,影视明星近在咫尺,将会是怎样的相遇?
当身着红格子衣衫的童老师携着江南的冬阳步入大堂,我鼓起勇气试探:“您就是电视里的牛大姐吗?”话音未落,爽朗笑声传来:“可不就是我嘛!”这番坦荡回应,瞬间消解了初见的拘谨。我一听有些兴奋,“我想和您拍个合影好不好?”童老师一口答应:“没问题,只要你方便,随时都可以。”我正雀跃着要合影,童老师身旁的长者已含笑开口:“你们找个地方,我来帮你们拍。”这时我才注意到,童老师身边站着一位长者,童老师介绍说,“这是我爱人马科,他是京剧导演。”我赶忙上前躬身致意:“马先生好,劳驾您啦。”他幽默摆手,“不用劳驾!驾车我是驾不动了,拍照嘛还没什么问题。”这对艺术家夫妇的亲和力,恰似江南的冬阳温暖宜人。
数日相伴,处处可见其伉俪情深。80余岁的马老步履尚健,但每逢台阶转角,童老师总要温言提醒:“手杖带好”,“且慢些走”。举手投足间两人尽显默契,仿佛自带韵律节奏。令人称奇的是,74岁的童老师既要照料爱人,还要周全随行而来年长的表哥表嫂。上下车,提行李,上楼,转弯;拍照整理衣帽,事无巨细,童老师样样都要亲力亲为,她将剧组场记般的细致融入生活,表嫂笑赞她“比专业护工还体贴”。
参观疗养院时,这对艺术伴侣的互动更是风趣。行至医疗区,童老师认真考察急救设备,马老便适时补充专业术语;晨练场上观看老人打太极拳,当马老感叹“湖州老人好福气”时,童老师突然想到了自己,她指着毗山说:“我看到有些老人上毗山爬不动,真纠结,等我们老了怎么办?”她爱人马老顽童般地做个鬼脸:“我都这样了,也没见你怎么纠结呀!”大家伙儿忍俊不禁;参观各种文化活动室:麻将、书画、歌舞室时,童老师畅想养老生活:“看到这儿的老人在活动室里唱歌跳舞就振奋,以后我们也可以这样的。”马老调侃道“她以为自己还是十七八的小姑娘呢”,更惹得满堂欢笑。
《编辑部的故事》一剧使童老师的名气家喻户晓,而她的爱人马科,是上海大名鼎鼎的戏剧导演却鲜为人知。面对我这个京剧小白,马老和我谈京剧,谈戏剧导演,谈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听完不禁令人对他肃然起敬。
虽然马科的名字已经不为很多年轻一代所知晓,但这位戏剧导演大家却在中国剧坛留下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作品。在近半个世纪的导演生涯中,马科曾导演过京剧、话剧、越剧、淮剧、滑稽戏、粤剧等二十余个剧种八十多出戏,成就卓著。
他执导的《曹操与杨修》,被业界认为是“新时期里程碑式的京剧作品”,这部京剧,也让他站上了当代戏曲舞台的巅峰,曾获得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2000年,他的艺术生活回忆录《马科回忆》出版时,余秋雨为其作序,称他是“生长于民间土壤,扎根于传统艺术,陶冶于国际学派,奋斗于坎坷岁月,大成于改革盛世,享誉于海内海外”的戏剧家。
谈到工作,马老说,在片场,他作为导演但年纪最小,只要一开工,全场职员只听命导演的,不论年纪大小,没有论资排辈,导演就是全场的指挥员。排演结束,大家又会对刚才的工作评头论足、提意见,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建议和批评,马科从不计较面子和得失,虚心请教,从善如流,一丝不苟,重新打磨。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在工作中逐渐展露才华,他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问起他从军的经历,就像打开了马老的话匣子,他仿佛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2年,马科考入夏声戏剧学校,1949年毕业,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兼政委是陈毅将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的便是战功赫赫的粟裕将军。他永远忘不了陈毅将军和粟裕将军对他们娃娃兵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叮嘱“文艺兵也是战斗员”。
前些年,重访长兴槐坎乡的苏浙军区旧址,马老在粟裕将军办公旧址前久久伫立。青砖黛瓦间,依稀可闻当年的军号嘹亮。当38位文工团老战友齐聚长兴小浦中心小学指导“小京班”,看着孩子们稚嫩的水袖翻飞,马老的眼眶湿润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薪火相传?校长马卫平在《抱愧马科》一文中写下的愧疚与感动,恰是对马老淡泊名利的生动注脚。
暮年时光里,童老师独创的“情绪管理法”更显生活智慧。当马老因琐事急躁,她便化身冷静的观察者,待风暴平息再条分缕析。有次为马老买鞋起了争执,便宜的鞋不跟脚,品牌鞋又嫌贵,她来了一句“你挑鞋怎么比挑老婆还难?”顿时让老伴破颜而笑。这般化解矛盾的夫妻相处之道,恰似他们共同热爱的京剧艺术——既有锣鼓铿锵,更有琴瑟和鸣。
最令人动容的,是童老师始终带着“老秘”拍戏的坚持。马老退休后,童老师走到哪儿,都会带着马老,他们俩同进同出,形影不离。人家找她拍戏时,她什么要求都不提,只提一个条件,“我什么都不需要,但得允许我带个‘老秘’——我老伴”,她带老伴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他,老伴在身边她才能安心拍戏。有人说,懂得幽默的人就是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而童老师的现实生活,分明比电视剧还要精彩。
在茶香氤氲的莲花庄,在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童老师总不忘掏出笔记本记录见闻。这位银幕上的“牛大姐”,活脱就是行走的采风者,太湖三白的鲜美、赵孟頫书画艺术馆的韵致,都化作她博客里跃动的文字,那些带着体温的记录,如今读来依然温馨和感动。
回溯这对伉俪的艺术人生,恰似双生的并蒂莲。童正维从上海青年话剧团的舞台走向千家万户的荧屏,将“牛大姐”,塑造得入木三分;马科则从战火纷飞的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成长为开戏曲导演先河的戏剧大家。他们用六十年的光阴诠释:最好的爱情,便是共同追光的旅程。
2023年1月14日,93岁的马老在童老师的陪伴下从容西去。两年后的春日,童老师也随爱人之约翩然而逝。长子马良在悼文里写道:“愿二老皓首归青丝,青春永作伴。”这对艺坛伉俪的故事,终在太湖的柔波里画下圆满的韵脚——正如童老师博客里永恒定格的那句:“与君再约湖州道,且将山水煮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