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输出“稻+”模式 助力效益翻番

湖州智囊团“授渔”丽水农场主

  记者  徐震

  本报讯  初夏的阳光照在丽水市松阳县斋坛乡京梁村群芳家庭农场的稻田里,黑斑蛙、大闸蟹、白玉蟹、鳖等在各自的田块生长正旺。“这是‘稻+’模式,是从你们湖州那里学来滴哩!”农场负责人叶芳群爽朗地说。

  群芳家庭农场开了20余年,之前一直以种植香菇为主,但整体效益不高。丽水松阳是湖州南浔山海协作结对地区,2022年,叶芳群在湖州市南太湖农推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徐海圣和湖州山海协作干部的牵线下,到南浔尤尤农场考察稻蛙共生的养殖模式,并向农场负责人尤利郎学习了技术。

  回到松阳,叶芳群准备大干一场,但传来了质疑声:“胆子很大,但能干得好吗?”因为黑斑蛙易发病,当地不少村民都觉得风险太大。

  “我们来当你的‘智囊团’!”徐海圣和尤利郎鼓励她干下去。2023年,叶芳群从南浔尤尤农场买了蛙苗,在10多亩农田上进行了试验。没想到,其中一个地块的黑斑蛙都感染了歪头病。看着大量蛙死掉,叶芳群急得不行,赶忙咨询了“智囊团”。尤利郎和徐海圣当即赶来了松阳,吃中成药、设置隔离区……一系列急救措施,帮叶芳群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

  第二年,“智囊团”多次来农场指导,帮助叶芳群完善了温度控制、疾病防治等措施,黑斑蛙基本没出什么问题。叶芳群信心更大了,又学习了湖州的“稻鳖共生”“稻蟹共生”模式,试验的农田达到了100亩。

  “‘稻+’共生模式的亩均效益能达到近2万元,相比农场原先的稻菌轮作模式效益翻了近一倍,而且还能发展旅游业。”叶芳群说,今年她又向“智囊团”取经,搭了天幕、建了小木屋、做了烧烤区和土灶,农场里的鳖、蟹、蛙卖出了更高的价格。“最近,湖州山海协作干部又给我出了不少运营的好点子!”叶芳群笑呵呵地说。

  离开时,叶芳群带记者参观了今年新建的蛙苗孵化基地,只见长出后腿的蝌蚪游得正欢。“蛙苗的投喂、打虫这些技术都是‘智囊团’教我的,我们农场的‘产业链’越来越完善了!”她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副刊
审批做“减法” 美学做“加法”
检验科化身“掌心宝”
湖州智囊团“授渔”丽水农场主
外贸监测工作实现“满堂红”
巡检特高压
市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月启动
茶乡圈来“国际粉”
家门口享康养
以“产业新剧本”迭代“招商大舞台”
466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超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