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骚扰短信不断,该如何处理?

  记者  王艳琦

  “曹敏,商城App内给你改本,立马处理立马开结清证明!回复办理。”“曹敏,一次两次通知不管不顾不处理,到底什么意思呀?非要把事情闹大是吧?”……

  这半年时间,小李总是会收到关于“曹敏”的催款信息,让她不堪其扰。小李很疑惑,自己压根不认识“曹敏”,为什么自己总是收到这个人的催款信息,催款方还总是更换不同的电话号码发来信息。可每当小李想要回电话问问清楚时,对方的各个号码都打不通。

  小李也曾尝试过将这些号码拉黑,但总是会有新的号码来骚扰。为此,小李找到本报“法律帮帮团”栏目向律师求助,想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算是个人隐私吗?目前这样的情况算个人隐私被泄露吗?自己该如何处理呢?

  律师解读:

  浙江东唐人律师事务所

  费耀律师

  现实生活中,小李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网络借贷的普及,身份信息被冒用、电话号码遭泄露等问题频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4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条规定,电话号码属于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获取、使用或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若骚扰行为达到“多次发送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程度,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公安机关可对行为人处以拘留或罚款。

  因此,建议小李固定证据,比如保存所有骚扰短信截图、通话记录,记录每次骚扰的时间、内容及号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再携带证据前往当地派出所报案,要求立案调查骚扰源及信息泄露渠道。若公安机关认为属于治安案件,可要求对行为人行政处罚;若涉及刑事犯罪(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可推动刑事立案。

  除司法途径外,小李也可以向工信部门投诉,登录工信部“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提交骚扰号码及证据,要求运营商拦截。同时也可以联系手机运营商开通“高频骚扰电话拦截”服务,从技术层面阻断信息侵扰。若后期确认具体侵权方,还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偿精神损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共联检察”守护桑基鱼塘
吴兴排查汛期隐患
守护渔业绿色发展
南浔推行餐饮单位油烟“无感监管”
男子私藏气枪被拘
普法进景区
擅自砍伐树木被罚
四把矛调“密钥”巧解千千结
骚扰短信不断,该如何处理?
夜市警务护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