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强
湖州俗语,包含着湖州地方的文化、风俗、歌谣、童谣、家庭生活、做人做事、农事气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些俗语散落在湖州民间很多,经时光的打磨、推敲、印证,成了一首首名歌谣,一句句名俗语。上期已刊发了54句解读湖州俗语(见5月14日《湖州日报》),但这些俗语,只占湖州俗语中的冰山一角,现笔者又在民间收集了42句湖州俗语(包括故事、歌谣、童谣),经编辑整理后,献给读者。
俗语故事——
“柳树开花——不结果。”这句俗语(也是句歇后语)出自湖州东林钱家潭一带,这一带以前家家户户撑栲栳,编柳条制品。柳编,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这句俗语,还有个民间故事呢。钱家潭,早年也叫栲栳浜。也许这里有优质的水资源吧,在河港湖漾边长出来的柳树与众不同,柳条不仅枝粗且富有弹性、韧性,当地百姓在做完田间地头的农活空闲时,以撑栲栳、编柳条制品为副业,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清顺治四年(1647)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曾有过记载。到了民国后期,因战乱导致柳编制品滞销,那年,柳编户们选出了一个销售业务员,跑遍了杭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寻找销售渠道,可回来还是空空如也,柳编户们怨声载道:“柳树开花——不结果。”这句俗语沿用至今,又有了另一种解释:指事情过程很精彩,但没有结果。就像在一个会议上,大家在为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争论来争论去,到最后还是“柳树开花——不结果”。
羽毛扇里的俗语童谣——
“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谁来借扇子,请问主人公。扇子扇凉风,打马过桥东,要问我是谁,扇子老公公。”上世纪70年代初,一到盛夏,黄昏时分,古城湖州的骆驼桥两堍,纳凉的人们靠在藤椅上、竹榻里,品着凉茶,祖母摇着羽毛扇,哼着这首《扇子歌》,手里抱着个小孙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而一群小女孩,嘴里跟着唱起了这首《扇子歌》,在一旁跳起了牛皮筋。后来,这首童谣被湖州周边农村的儿童,简编成四句顺口溜:“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这首童谣说的是,夏天羽毛扇是不借人的。
“外婆手中的羽毛扇上,画了一只鸟,外婆扇呀扇!风来了,小鸟飞呀飞!外婆睡着了,小鸟也睡着了。”这首《羽毛扇子》的童谣,把羽毛扇比喻成一种催眠神器。摇着摇着,外婆睡着了,连画在羽毛扇上的小鸟也睡着了,其寓意和谐美好。
“童年的夏天,蛙声如潮,蜻蜓翻飞,母亲手中的羽毛扇呀,摇啊摇,摇出了炎热夏天里的清凉,摇出了一首首好听的童谣,滋润着我的成长,雀跃着我的欢笑,成为我记忆的永恒。”这首《羽毛扇里的清凉》,是上世纪70年代中叶的一首童谣,通俗易懂,道出了湖州水乡那恬静优美,与风土人情,人们在黄昏时分,小孩坐在大人身旁纳凉,听着青蛙的鸣叫声,看着蜻蜓在河面上点水、飞舞,享受着母亲摇出的阵阵凉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画中,这就是母亲用羽毛扇摇出的童谣。
湖州古城俗语——
“老湖州,蟹墩子,一圈逛完知全城。”湖州古城面积不大,在蟹墩子上转一圈,便能了解湖州的大概。
“府庙前的石板路,一步一个故事。”此俗语形象地说明了湖州府庙历史悠久,周边的石板路见证了无数故事和岁月变迁,强调了府庙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军巷,深又长,深宅大院韵味香。”马军巷,以巷子幽深,以及众多的深宅大院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而闻名湖城。
“衣裳街,店铺连,绫罗绸缎样样全。”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了衣裳街曾经的繁华,商铺林立,丝绸服装和布料应有尽有。
“湖州城,九里三,十八座桥弯弯串。”湖州城池不大,但桥梁众多、相互连通的特点,反映出湖州作为江南水乡城市独特的风貌。
“一字桥,二里桥,三元洞府四面厅,五一大桥陆家弄,七里亭,八里店,西门外面九九桥。”这句俗语以数字描述了湖州的地名,况且,这些桥弄地名现今基本上都在。
“太和坊(人民路)里人气旺,市井烟火韵幽长。”以前的太和坊生活气息浓厚,人气旺盛,有着浓郁的市井氛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湖州弄堂深又长,岁月故事弄里藏。”这句俗语,说的是湖州弄堂幽深的特点,同时,也暗示着在这些古弄里,蕴藏着许多悠久的故事和历史记忆。
湖州周边小镇的俗语——
“三日不吃熏豆茶,脚骨有点酸汪汪。”熏豆茶,是湖州南浔古镇的地方茶饮,这句俗话反映了南浔人对熏豆茶的喜爱,以及熏豆茶在南浔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九墩十三浜,七十二爿半桥。”菱湖古镇上桥多,体现了菱湖古镇河网密布的水乡特色。
“菱湖的菱角,尖(奸)头尖(奸)脑。”菱湖是产菱区,其菱角角尖锋利,“尖”与“奸”谐音,常用于调侃人比较精明,有心机。
“双林绫绢做画布,锦上添花。”双林绫绢质地优良,用它来做画布,能让画作更添光彩,就如锦缎上绣花一般,好上加好。
“练市的女人胃口好,羊肉吃到肚皮饱。”练市盛产湖羊,其烧制羊肉有独特的秘方,红烧羊肉色、香、味俱佳,闻名遐迩。也说练市的女人特别能吃羊肉,一直吃到肚皮饱为止。
“这女人是只台匾。”这句练市俗语,用来骂脑子反应不灵光,有点弄不灵清的女人。
“织里童装,花头透。”织里是中国的童装生产基地,童装款式多,花样新。也形容做事或人的脑子活,花头精多。
“下渚湖的芦苇,一茬一茬地长。”德清下渚湖湿地芦苇丛生,生长茂密,一茬接着一茬地往两岸延伸。也形容某种事物连续不断地出现。
生活俗语——
“十网九网空,一网就成功。”说的是做任何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做一次没成功就气馁,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太湖鱼鲜,馋死神仙。”太湖里的鱼类都是野生的,味道极其鲜美,就连神仙见了也馋涎欲滴。
“太湖里摇船,要找准航道。”在茫茫太湖里摇船,一定要找准航道行驶,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也比喻人在做事时要找对目标、方向去做,不能盲目乱做。
“太湖里荡桨,划(话)没边际。”茫茫太湖八百里,在湖面上划船无边无际,“划”与湖州话中的“话”谐音。后指人话匣子打开,不着边际,说个没完。
“衣裳做得好,钮子配得巧;生活做得好,工具用得妙。”湖州是丝绸之府,手工技艺发达,这句民间俗语,说的是湖州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讲究生活质量、细节、技巧等特点。
“绸机上的丝线,千头万绪。”绸机:即丝绸织机。丝绸的经线有上万根,一旦弄乱了就很难梳理。也形容事情的头绪非常紊乱,纷繁复杂。
“抲鱼船上吃饭,绰绰有余(鱼)。”意思是说做大事情前,财力、物力一定要准备得很充分,胸有成竹方能干大事。
“苏湖熟,天下足。”苏:指苏州;湖:指湖州。古时,苏州、湖州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区,如苏州、湖州的稻谷喜获丰收,那国库里的粮食肯定会囤积得满满的。
“爿爿店里呒买处,三个铜板一盅子。”这里指的是桑葚,湖州人叫桑果。在古代,湖州城里的水果店铺是没有桑果出售的,主要是因为桑果是野生果子,要买去小贩摊上,三个铜板一盅子。成熟的桑果味甜且营养丰富,又能入药。
“饿得死懒汉,饿勿死穷人。”懒汉每天不干活,东游西荡的,不赚钱,早晚有一天会饿死。而穷人人穷志高,靠劳动赚钱,生活就有来源。
“双渎莲藕横切片,多孔多心。”湖州双渎的莲藕,莲藕中间的孔眼特别多,煮熟后品尝起来香糯可口;后有人将莲藕的多孔多心,来比喻疑心病特别重的人,整天猜疑、多心。
“吃竹笋剥壳,待一层层来。”形容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来,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不怕慢,只怕懒。”做事的人手脚有快有慢,即便手脚再慢的人,只要努力去做了,总会有收获;相反,懒惰不愿意劳动的人,最终将一无所获。
“满瓶呒声音,半瓶嗡嗡响。”比喻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声不响的。反之,那些学识浅薄人,总爱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来炫耀自己。
农事气象俗语——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说的是,春季和夏季插秧的时间紧迫性,春季插秧要抢在合适的日子,夏季插秧则要分秒必争。体现了干农活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
“种田不施肥,等于瞎胡为。”施肥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没有肥料的滋养,庄稼难以生长良好,这也说明了农民们对科学管理种田的认知。
“七月半,种早蒜,八月半,种早麦。”此俗语明确指出了七月半为最佳种植早蒜时间。八月半则适合种植早麦,这也为农民安排农事提供了具体的时间参考。
“麦到小满日夜黄,稻到立秋一齐倒。”小满时节麦子开始变黄,立秋后水稻也到了成熟期。反映了湖州地区的农作物,随季节转换的自然规律。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自寒露到霜降这段时间,是种植小麦的黄金时间,但也不要过于慌张着急,把握好种植节奏和质量是关键。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早晨出现朝霞,可能当天会有雨,而傍晚出现晚霞,通常预示着第二天天气晴好,可以外出。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如果先听到雷声,往往降雨不会很大,这是因为雷声在前,可能是云层中的电荷活动,不一定会带来大量降雨。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当天空出现像鱼鳞云块时,预示着近期天气晴朗,晒谷物时不用担心天气有变化,不用频繁去翻动谷物。
湖州俗语在民间,要靠我们每个人去发现、挖掘、收集、整理,才能回归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