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戈壁滩上,唱响一曲产业新歌

——湖州产业援疆的故事
  柯坪农牧民在养殖骆驼。

  柯坪农户在养殖“柯勒品”黑绵羊。

  柯坪县城旧貌。

  柯坪村庄旧貌。

  柯坪村庄新景。

  新疆兵团第一师三团养殖的“白玉蟹”迎来丰收。

  柯坪县城新景。

  文/记者  徐震  本版照片由湖州市援疆指挥部提供

  车在戈壁滩的公路驰行。从窗外望去,远处,起伏的赭红色沙丘连绵成浪;近处,红柳、骆驼刺、胡杨挺立。

  这里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地广人稀,极其恶劣的环境如同一条条束缚的缰绳。

  就是这个环境恶劣的地方,相继有284名湖州干部人才前来援疆,接力耕耘,只为让柯坪和三团人民过上好日子。15年来,这里已然成为一片发展和丰收的乐土。

  7月7日至9日,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新疆和田召开。会议指出:“巩固拓展南疆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要更加注重在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上聚焦发力,紧贴民生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来听一听第十一批湖州援疆干部人才和当地人民讲述一个个感人振奋的故事。

  驼铃响——一峰骆驼的“十二时辰”

  早晨6时,柯坪郊外还在夜色中。

  阿恰勒镇盖孜力克村的一处骆驼养殖基地里,骆驼已忙碌起来。农户迪力亚尔用机器挤出驼奶,随着桶里的泡沫不断升高,一股奶香味在基地里弥漫开来。

  “一天能挤出50公斤左右,都卖到柯坪的驼奶企业。”迪力亚尔面露自豪,他家里有300峰骆驼,其中50峰是奶驼,去年光卖驼奶就赚了60万元。

  迪力亚尔口中的企业,是柯坪县的新驼和优驼两家驼奶生产企业。每天,他们会收购柯坪农户的驼奶,加工成巴氏灭菌鲜驼奶、纯驼乳粉、奶片等驼奶制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柯坪县素有“白驼之乡”的美誉,养殖骆驼的历史有2000多年。但在过去,骆驼多以分散养殖为主,没有形成产业。

  “2021年时,柯坪还只有8000峰骆驼。”湖州市援疆指挥部产业组组长陈纯国说,他们和柯坪县联合出台支持骆驼产业发展政策,在购买奶驼、贷款、科研投入等九方面给予补贴,助力当地骆驼产业发展。如今,柯坪有骆驼5.5万峰,存栏量位列全国第四、全疆第一,当地人称为“人均一峰驼”。

  上午9时,天色渐亮。柯坪县万峰驼骆驼养殖基地的露天骆驼舍里,兽医伊尔番对怀孕的骆驼进行听诊、触诊,检查饲料质量。伊尔番今年25岁,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2023年来基地。

  在柯坪,骆驼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人才的汇聚。管理基地的柯坪县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旭才就是2年前被企业从学校里“抢”来的。“县委组织部打电话来让我7天内报到,那段时间柯坪集聚了很多人才,专门发展骆驼产业。”他说。

  这个基地的成长就是一个缩影,2022年只有三四百峰骆驼,如今有1800峰,除了人管,大数据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二楼,由湖州援疆帮助建设的骆驼产业大数据平台,管理着包括基地在内的全县5.5万峰骆驼,骆驼所在的位置、加工产品的溯源等一目了然。

  下午4时许,柯坪一天最炎热的时候到来。在基地和柯坪县红沙漠景区,游客们骑着骆驼,感受异域风情。被骑行的都是公骆驼,它们很“卖力”,游客每骑一次,都能给景区带来100元的收入。

  “这个理念是湖州传授我们的。”卢旭才说,基地建立之初,湖州援疆干部来走访时就提出“不只做养殖,还能做成景区”,并投入了援疆资金支持。如今,齐兰古城、红沙漠、驼城博物馆等景区在柯坪串点成链,柯坪有了自己的文旅口号——康养驼城、秘境柯坪。

  一二三产的融合,正跃动起欢快的驼铃声。

  咩咩声——柯坪人的“致富羊”

  22岁的艾尔柯亚尔·艾买提单腿一跨,跃进羊圈。他侧身观察着羊的动静,一个箭步把一头湖羊抱起,检查它腹部鼓起的情况。站立一旁的父亲卡米里江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这是阿恰勒镇盖孜力克村养殖基地的一幕。艾尔柯亚尔敏捷的身手,让人很难相信他养羊刚满1个月。

  “我大学学金融,但没想到第一份工作是‘羊倌’。”艾尔柯亚尔笑着说,他在外投简历了2个月,始终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在父亲的建议下回村“创业”。

  上月初,艾尔柯亚尔从柯坪县的新疆湖柯金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买了200头羊,里面有湖羊、萨福克羊等,这笔钱是他从县里的银行贷款的。湖柯金澜还派来了指导技术的师傅,提供喂养的饲料,如果羊出了问题,企业也会承担一部分损失。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养羊都起早摸黑,累得很。到了我这一代,感觉难度不大。”艾尔柯亚尔笑了笑说。

  学金融的他很快算清了一笔账:等到8月羊养肥了,湖柯金澜会以高于市场价3%的价格回收,他能有2万元左右的净利润。

  湖柯金澜是一家来自湖州的湖羊企业,近年来,湖州市援疆指挥部联合湖柯金澜创新湖羊从小羊供种、饲料配方、技能培训等的“六统一”联农带农机制。“简单地说,我们一条龙服务,让新手也能上手。”湖柯金澜副总经理边成说。

  湖羊是湖柯两地情谊的纽带。早在2012年,湖州就启动“湖羊入疆”计划,累计向柯坪输出3.5万头湖羊种羊。“前期调研发现,因为湖羊养殖需要一定的技术,柯坪的养殖主体以规模化羊场为主,当地普通农户养殖较少。”陈纯国说。

  “六统一”模式极大提高了柯坪农户的养殖热情。截至目前,柯坪县湖羊存栏量突破15万只,带动900余户示范养殖户年均增收超6万元。

  眼下,艾尔柯亚尔除了养好这批羊,还想着最新的品种——在他的羊舍里,唯一的一头“柯勒品”黑绵羊是他的最爱。“它长得快,而且肉多。”他说。

  “柯勒品”是湖柯金澜研发2年的杂交羊品种,“母亲”是湖羊,“父亲”是澳洲白、杜泊羊、萨福克羊。“它遗传了湖羊‘一年两羔、一羔多胎’的特质,出肉率、日均增重率都高于南疆羊。”边成说。

  目前,“柯勒品”黑绵羊养殖量达到2500只,正在扩群中。包括艾尔柯亚尔在内的不少柯坪养殖户尝到了黑羊的“甜头”,甚至愿意加价购买。

  “我们都称现在的湖羊是‘疆三代’了,它们经历了从繁衍种群、规模化养殖到如今杂交羊,成了柯坪人的‘致富羊’。”陈纯国说。

  太湖鲜——盐碱地里的蟹鳖丰收了

  “螃蟹能在盐碱地里养?”

  去年5月,兵团第一师三团十六连党支部书记徐忠苏回答这个问题,还没有底气。当时,湖州捐赠的“白玉蟹”蟹苗抵达他们的养殖塘,由于沿途折腾,加之不适应当地水质,存活率没有达到预期。

  “可别都赔了!”“一定养不成!”那时候,徐忠苏的耳畔经常听到连队职工的质疑声。

  在三团的盐碱地养殖“白玉蟹”,是由湖州市援疆指挥部实施的“湖鲜疆养”项目。“白玉蟹”是一种湖州企业去年培育、通体雪白的蟹,之前都在太湖生长。三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大多为盐碱地,棉花、核桃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兵团职工未曾想过,在沙漠边缘养殖湖鲜。

  徐忠苏急得发愁,每天在塘边查看“白玉蟹”的动静。不久,基地来了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改造池塘、管理水质、防治病害。经过反复试验,在蟹塘的盐碱水里加入了淡水,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检测后,判定为更适合白玉蟹生长的水质。

  “这真是没想到!”徐忠苏惊叹连连,之后“白玉蟹”的长势特别好。去年10月,“白玉蟹”迎来丰收,最大的有350克,均价在1只100元左右。

  这一次,徐忠苏的耳畔没有了质疑声,多了很多脚步声——附近连队知道了他们丰收,都想来“取经”。

  今年4月,十六连购买了3.5万只白玉蟹苗,相比去年,死亡率大大降低。因为天热螃蟹都不露面,徐忠苏在晚上去看它们的长势。“现在有110克左右了。”她比画着手指喜悦地说。

  除了白玉蟹,今年4月,10万只来自湖州德清的乌鳖也在三团八连安了家。这是湖州援疆招引企业——新疆金色岛屿乌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董事长蔡旭阳介绍,首批投放的2000只幼鳖展现出优于原产地的品质优势。“新疆养殖的乌鳖肉质比浙江的更鲜嫩,口感层次更丰富。”他说。

  看着一个个“奇迹”诞生,三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安静也由衷感叹:“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湖州援疆干部给我们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要雪中送炭,也要无中生有。我们像红柳、骆驼刺、胡杨一样,让湖州援疆的每一个地方,绿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湖州市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长郑云华深情地说。

  戈壁滩上,这曲产业的新歌久久回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湖州产业援疆的故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图说
   第05版:专版
   第06版:深度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民生
戈壁滩上,唱响一曲产业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