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璐
一进入高温天气,各个医院急诊就多了不少“热倒”的患者。记者从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从6月26日到7月7日,全市各急救中心接到的求助电话与中暑相关的有56人次,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
“这周我们接诊的3个中暑患者中,就有一个是热射病。”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章凯告诉记者,患者是一位58岁的男性,当时送来时体温达到了41.5℃。他下午3时许在工地上干活时,身体大量出汗后补水不及时,出现了意识不清的状况。所幸,工友发现及时送医抢救。
章凯介绍,临床上根据发病过程及轻重程度,可将高温相关急症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是由于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比如惊厥、昏迷,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
“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半小时,最重要的就是让患者的体温迅速降下来,不要让峰值体温持续太长。”章凯特别提醒,如果有这些症状就要特别小心:觉得身体发烫,异常疲倦、行走不稳,类似醉酒状态,头晕、意识模糊、抽搐,脸色潮红或苍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等。
他建议,正确的降温方式包括冰袋敷在腋下、颈部、腹股沟等核心散热区,或者进行冷水擦浴等,降温贴不建议作为首选方式,有可能影响散热。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热射病的发生,不仅与高温天气有关,更取决于“热指数”,即温度和湿度的综合影响。高湿度环境下,即使气温不高也可能引发热射病。比如同样是36℃,空气中的湿度越大,人们会感觉越热。
章凯提醒,一旦在高温天发现周边有人高热、无汗、有意识障碍,就要立即送医,尤其是长期室外工作的群体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