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置地变身致富田

  见习记者  马乐早

  本报讯  记者近日走进杭垓镇大坑村,100亩玉米地已铺展成一片翠绿的海洋。田埂上,一些村民正挎着竹篮穿梭其间,指尖熟练地掐下成熟的玉米。剥开玉米外层青绿的苞叶,便能嗅到一股清甜的气息,这是海拔500米高山土地孕育出的独特芬芳。

  这片生机勃勃的玉米地,曾是村里闲置多年的零散地。“2019年村里把180亩地从农户手里流转过来,每亩每年给500元租金,大伙儿都乐意。”正在采摘的村民李阿婆擦了擦额头的汗,“现在土地集中起来搞园区,我们既能拿租金,还能来干活挣工钱,比以前划算多喽。”

  大坑村的“玉米转型路”并非一蹴而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希洲回忆,2019年,经过村委会的反复调研,决定把闲置地改种100亩玉米,“我们村海拔500多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玉米甜度高、口感脆。加上浙江玉米研究所提供的优质种子,品质肯定有保障”。

  顺着村道往东走到“龙出没”漂流入口广场上,三四顶蓝色帐篷下,锅里烹煮的玉米正滋滋冒着热气。“刚从地里摘的玉米,现煮现卖,5块钱一根!”村后备干部张璨麻利地翻动着滚烫玉米。正值漂流旺季,排队的上海游客张先生笑称:“漂流完吃这个正合适!”

  目前,除了现场售卖,村里的玉米销售仍以网上售卖为主。每天村班子人员把玉米送到镇上,物流将包裹好的玉米发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大坑村的高山味道。

  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正改变着村庄的面貌。村里的公共设施在不断完善,道路变得更加平整宽阔,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庄;公共服务也日渐贴心,村民办事更加方便,文化活动也丰富了起来。

  站在玉米地旁远眺,杨希洲对记者说道:“我们要继续把玉米产业做精做强,不仅要保证品质,还要想办法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更多玉米相关产品,让玉米产生更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带着全体村民一起干,通过多种方式让大家都能从产业发展中受益,让每一位村民的腰包都鼓起来,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从闲置地到丰收园,大坑村的玉米地里,正生长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安吉旅游,何以“七连冠”?
“万名技工”培选结果揭晓
安吉将添汽车生活新地标
关爱高温下的一线工作者
墨趣童行 笔舞夏韵
定制方案解竹席物流难题
闲置地变身致富田
倡导文明养宠筑和谐家园
竹乡探索公共机构“以竹代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