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记者 徐斌姬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湖州乡村振兴的版图上,77名文化特派员正以“摆渡人”的姿态重塑乡土文化生态。
自去年全市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这群来自媒体、教育等领域的专员下沉至112个行政村与13个社区,带来641场理论宣讲、1157次文化服务活动,拉起161支基层文化队伍,促进派驻地增收4600余万元。
这场文化赋能的实践,既非简单的资源输送,亦非传统的文化下乡,而是一场深植乡土的文化自觉唤醒运动,通过人的下沉与智慧的扎根,正让传统村庄在新时代酝酿着“新生”。走!让我们一起走村串户,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镜头里的非遗新生
葛莎的驻村故事始于一次认知的颠覆。作为浙江广电集团的资深媒体人,她曾用镜头记录过“千万工程”下乡村的物质蜕变。“与其做记录者,不如做参与者。”抱着这样的念头,她成为全省首批文化特派员,带着媒体人的资源网络,开始了一场非遗抢救与文化重塑的实验。
她结对的长兴青草坞村,是个以温州平阳移民为主的村落,虽有省级非遗“鸳鸯龙”,却因鸳鸯龙原始资料太少,老艺人年纪偏大,很多关键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且不少村民觉得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儿,和自己没关系”,参与积极性不高。
见招拆招,葛莎成立资料收集小组,走访老人、征集老物件、为传承人陈钦招录制口述史等。当村民们在征集中,看见自家灶台边蒙尘的旧物竟藏着厚重记忆时,沉寂的文化基因被悄然唤醒。
更巧妙的是,葛莎发起“鸳鸯龙榜样家庭”评选,将雌雄双龙象征的和睦寓意与村民日常生活绑定,给那些在家庭和睦、邻里互助中表现突出的家庭荣誉感。这份带着烟火气的情感共鸣,让非遗技艺成为村民引以为傲的身份徽章。
真正让鸳鸯龙“破圈”的,是去年到西班牙展演。葛莎调动集团各个平台的力量进行宣传,新闻联播、美丽浙江以及国际频道的各个海外平台,都进行了报道,让这门乡土技艺站上了世界舞台。
驻村一年来,青草坞村的蜕变呈现了两个维度——
看得见的,是村里正在打造的鸳鸯龙展馆,这以后就是鸳鸯龙非遗的“新家”。以前鸳鸯龙的老物件、老故事没有集中展示的地儿,现在好了,建成后游客来了能看个明白,村民也有了个传承老手艺的阵地,鸳鸯龙文化算是能实实在在“立”起来了。
但更重要的蜕变是村民不一样了。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胸脯高挺地喊着“我是鸳鸯龙小传承人”;当村民参与村里事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葛莎知道,她播下的文化种子已在乡土生根。
采访中了解到,在我市,文化特派员的选拔有硬杠杠:得打心底里爱乡村、想为基层做事;得有专业特长,唱歌、跳舞、绘画、搞创作,总有一样拿手的;更得有奉献精神,服务期两年,不脱产,每月至少下基层1次,一年要在乡镇待够100天,两边的活儿都得扛住,没点真热情、硬担当,是干不下来的。
银杏树下的文脉坚守
在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的千年银杏树下,县级文化特派员马卫平正带着一群孩童辨认古树的年轮。作为土生土长的方岩村人,这位退休教师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
去年成为文化特派员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村里最富象征性的三样事物:金黄的银杏、悠扬的京戏,以及传承千年的“岕里婚俗”。
方岩村位于十里古银杏长廊景区中部,是一个景区村,十里古银杏长廊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但过去游客来了只看叶子,很少停留。马卫平深入探究银杏文化内涵,撰写《银杏之乡说银杏》等系列文章,挖掘出银杏在当地文化中的深层寓意。
同样让马卫平挂心的还有村里的京戏传统。上世纪50年代,有位来采风的王先生,带动全村400户人家中百余人组成京戏团,使这里成为“浙北戏迷村”。然而,随着老票友离世,这门技艺日渐式微。他寻访健在的老艺人,组建“老京班”,利用好自身人脉资源,与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建立结对关系,每周四下午派专业老师辅导,同时办好“小京班”,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最具突破性的尝试是对“岕里婚俗”的活化。方岩村三面环山,完整保留着千年婚俗中的“上轿饭”“三道茶”“银杏宴”等仪式。马卫平发现,这些仪式中蕴含的尊老爱幼、家庭责任等价值观,正是当下乡村需要重塑的精神内核。
面对村集体经济不足的难题,在修缮房屋、布置婚博馆时,动员村民捐赠藏品。婚博馆231件藏品,230件都是村民无偿给的,甚至连家里价值几万块的祖传雕花床都搬来了。现在,“岕里婚俗”博物馆已成为湖州首批省五星级乡村博物馆。
如今的方岩村,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方式。文化项目还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土特产销售、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仅“岕里婚俗”博物馆,年吸引游客约15万人,为集体经济增收超10万元。
采访中了解到,文化特派员进村后,“发力”的门道可多了!
比如,“以文润村”让乡土文化迸发新活力。市级文化特派员谈铮渭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带领团队打造南浔区“竹墩·乡JIAN”文化品牌,有力激活当地的乡土文化。他组织师生团队拍摄的竹墩村纪录片《给沈尹默的一封信》,得到澳门沈尹默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尹默嫡孙沈长建先生的肯定。
比如,“以文兴业”让文创产业打开新空间。市级文化特派员徐斌推动杨溇村、荻港村等相互牵手,共同挖掘利用蚕桑文化、溇港文化、鱼桑文化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价值,走出了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农文旅融合抱团式发展的新路径。
比如,“以文化人”让人文乡村开辟新场景。省级文化特派员、杭州西湖国学馆执行馆长周媛媛,把“诗乐国学”优质社会成果引入德清县禹越镇东港社区,以当地小学为试点,输送“诗乐国学”课程入校三点半“课堂”,主动“搭桥”杭州市“诗乐国学”首个试点校园与当地学校结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与经验共享。
比如,“以文惠民”让群众生活得到新提升。派驻到安吉县梅溪镇的省级文化特派员陈丹丹,引入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京剧团,开展小小梨园人、非遗戏曲讲座等培训活动,参与中小学生近200人,打造“‘溪’上梅开”戏曲文化品牌矩阵。
……
直播间里的文化编码
去年7月,湖州学院90后讲师俞迪岸成了吴兴区飞英街道米行街社区的文化特派员。他进驻社区后发现,这里虽有电商产业园和跨境企业,却面临“老字号不懂电商、电商缺文化内涵”的困境,而他带来的高校资源,恰好能成为破局的钥匙。
俞迪岸把高校电商、设计、国贸专业资源“搬”到社区,去年9月促成湖州学院与“妮素”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首届直播电商大赛就点燃了学生与企业的热情。今年3月启用的“礼遇湖州城市礼物选品中心”里,设计专业学生赋予老物件“网红”气质,2楼的4个直播间每天上演着文化与商业的对话。
然而,首场直播就遭遇滑铁卢。学生因不熟悉产品特性导致互动冷场,俞迪岸调整策略:后来直接把手艺传承人请到现场,将产品制作工艺融入直播内容,没想到效果直接爆了,单场销售额突破5万元。企业负责人盯着后台数据惊叹:“原来在网上卖货,真能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的孵化。选品中心的2楼开设了免费电商夜校,邀请学校老师和社会专业人士手把手教直播、剪视频,学生、商户、居民都能来“充电”。
“学生创业团队也超给力,年前一个月,直播带货卖了40多万元。”俞迪岸说,他们还给辖区电商企业定向输送人才,定制课程,现在已有7名学生主播在企业独当一面,成了“流量担当”。
在俞迪岸看来,这场跨界实验盘活了三重价值:老字号借直播出圈,文化自信从心底生长;直播间里,文化借电商破圈,产品有了故事溢价;实训基地里,学生从策划到售后全程实操,优秀者毕业即被企业预定。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教师与特派员的工作,俞迪岸指着直播间里学生实训的场景笑言:“飞英街道就是天然课堂。”他把直播中遇到的选品、控场问题变成教学案例,用企业真实需求替换课本公式。而湖州学院调整教学任务、吴兴区提供经费支持,更让他得以将基层经验反哺课堂,实现“教学+实践”的双向赋能。
当文化的种子落入乡土,便有新绿沿着田埂蔓延。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文化特派员进村,文化产业在我市既结出经济硕果,更让文脉深扎土壤。目前,全市已形成“余村研学”线上服务平台、“禹悦东港”国学馆、“稻田村咖”等一批可感可及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