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沁夏”点亮暑期“万花筒”

  记者  廖莹  通讯员  夏思远

  本报讯  “哇,白鹭叼着小鱼,飞回去了!”近日,在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万鸟园里,孩子们通过望远镜观察着白鹭。在万鸟园“湿地生态研学一周游”活动中,这项体验是孩子们的最爱。

  暑假期间,万鸟园以“自然探索+非遗传承+农耕体验”为特色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沉浸式观察白鹭习性,解析湿地生态链奥秘,在非遗工坊体验抽丝剥茧、拉制蚕丝被胎的传统技艺,深入农田开展时蔬种植、稻田摸鱼等农学活动……研学导师团队为孩子们量身打造免费主题课程,在大自然里构建起“认知—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特色教育矩阵。

  今年暑期,禹越镇推出文化沁夏计划,依托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以自然为课堂、手作为纽带、经典为舟楫,在青少年心田耕植文化基因,为他们打造生动有趣的暑假生活。“这是我们为青少年成长定制的精神消暑方,在长达2个月的暑期教育空档期,打造文化教育精准供给课堂,破解‘暑期教育断层’难题,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禹越镇文化站介绍。

  在禹悦书房,安全知识擂台赛现场气氛热烈,防溺水、急救常识抢答中,优胜者捧着优胜礼品开心不已。蒲扇DIY活动中,手艺导师指导孩子们以毛线镶边、拼贴立体饰件,素白蒲扇变为童趣消暑艺术品。“将安全教育嵌入民俗手作,是培育‘社区新民俗’的创新实践,很受孩子们欢迎。”徐家庄社区工作人员对这样的暑期活动赞不绝口。

  “名师导读”是禹悦书房的“看家”项目。暑期里,语文名师朱春煜以《调皮的日子》为载体,在书房里通过“猜情节—听故事—演片段—智慧竞答”四阶互动,带领小读者们走进秦文君的幽默宇宙。借力“浙里文化圈”数字平台,“名师导读”等优质阅读资源向基层深度渗透。

  “文化服务要像蒲公英,落在哪里都能生根。”禹越镇党委委员蔡珊珊表示,今年暑期该镇通过文化沁夏计划,以湿地生态研学激活自然感知力,借民俗手作延续传统文化基因,用经典共读培育深度思考习惯,将文化浸润转化为孩子们“没有围墙的课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闲置厂房变身乡村振兴“活力引擎”
“慈善鱼苗”送上致富希望
“文化沁夏”点亮暑期“万花筒”
“护苗”行动守护暑期安全
加快建设
送餐公益服务暖胃更暖心
宝塔山村:小场景里有“大幸福”
内外“两手抓”
俞春福:从医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