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邢诗瑶
本报讯 连日来,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塘湾里自然村里十分热闹。“这房子曾经空了五六年,如今‘变身’书局,每天都有年轻人来。”伍浦青创营项目主理人闵艺萍推开五湖书局的大门,研学的声音此起彼伏。曾经闲置的房子,如今成了青年创业者的交流地、村庄的文化新空间。
伍浦青创营项目正是我市盘活闲置农房的生动注脚。自去年4月启动以来,该项目以“微改精提”为路径,将“空房子”变身“创空间”: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的公益项目儿童画国际巡展基地、老舍文艺基金会的少儿艺术剧场、红黄蓝教育总部启今集团暖芽研学项目、中国科大(阳马科技)数学博物馆(莉拉国际科学营)等7个项目先后落地,为村集体每年增收近20万元的同时,也让塘湾里这个背靠青山、临水而居,本就有深厚底蕴的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这些蝶变得益于全市农房改造的提质扩面。去年以来,市建设局为深入塑造整体大美、湖州气质的城乡风貌,持续推动“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大力推进全市农房改造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已经实施农房改造1.04万栋。
类似的故事也在长兴县小沉渎村上演。“95后”入乡青年吴琼扎根于此,负责打理湖上十三邀民宿和太湖9号餐厅。小沉渎村村干部表示:“农房盘活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每户年均增收5万元,还让古村人气旺起来、环境美起来。”
“湖州农房改造始终坚持结构‘好安全’、功能‘好舒适’、设备‘好实用’、风貌‘好气质’的原则。”市建设局介绍,农房改造过程中充分结合湖州太湖山水、竹乡景观、湖笔文化、蚕桑文化等特色元素,展现独具韵味的湖州乡村风貌。下一步,我市将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危房动态监测系统,推广“微改精提”经验,预计全年可完成1.2万栋农房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让更多“空心村”蝶变为“和美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