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3023次“牵手”,暖了小店活了经济

——聚焦湖州“大企帮小店”激发个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湖州象屿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开展专业培训。

  浙北大厦集团开发的飞佳供应链系统。

  “大企帮小店”签约仪式现场。

  德清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质量帮扶。

  德清加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青创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湖州一景。记者 项飞 摄

  文/记者  史舒频  汪熹玥

  在湖州街头巷尾,一间间看似微小的店铺,构成经济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关乎民生就业,连接万家灯火。然而,抗风险能力弱、融资渠道窄、数字化转型难,一直是横亘在众多小店发展路上的“高山”。

  去年,一场名为“大企帮小店”的专项行动在湖州启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旨在用大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小微个体户纾困解难。一年过去了,这场帮扶是止于“授人以鱼”的短暂输血?还是实现了“授人以渔”的可持续造血?

  记者日前从市市场监管部门获悉,通过链式服务、品牌赋能和市场帮扶等举措,湖州已累计促成90家大企结对帮扶3023家个体工商户,闭环解决急难问题900余个,逐渐探索出一条“大企引领带动、小店活力迸发、市场繁荣共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降本增效背后的共赢逻辑

  清晨6点,德清县兴康南路的一家早餐店已排起长队,包子、馒头、豆浆、面条氤氲在白色蒸汽中,店主汪丽与伙计们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每天能卖两三千个包子,比之前好了一半。”汪丽口中的“之前”,是与平钒(德清)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牵手”之前。

  对个体工商户而言,在街边开店做买卖,进货、水电、房租、人工无一不是成本,而与大企业共享采购链,进货成本可以节省一半以上。“自己采购青菜,要三四块钱一斤,通过集中采购,一块钱一斤,二维码下单,直接配送到店。”汪丽坦言,成本降低直接提升了小店的利润空间和抗风险能力,也让售价保持稳定,客流稳步提升。

  “牵手”并非单方面给予。平钒食品负责人陈庆胜坦言,自己和妻子也是从路边早餐店起家,深知其中艰辛。“发挥我们集中采购的优势,既能保证价格平实,也能保障品质稳定。”对他而言,帮助小店活得好,实则是稳固并扩展了自身的下游渠道,是一种基于市场逻辑的共赢。

  “大企帮小店”专项行动实施以来,不少“大企”将资源优势配置到个体工商户,在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推动个体工商户融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比如在浙北大厦集团,飞佳供应链系统发挥着规模效应,降低个体进货成本,已帮助730家个体工商户解决进货难题,降低进货成本近300万元……

  在南太湖新区,另一种“降本”方式也缓解着商户的现金流之渴。作为欧亚达喜家生活MALL管理方,湖州宣绽市场管理公司主动对接金融机构,推出“租金贷”并为商户贴息,此举不仅稳住了商户,也保障了商场本身的入驻率和稳定性。公司总经理沈建中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陆续帮助25家商户获得超300万元贷款。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大企对小店的帮扶,始于最直接的成本痛点。通过共享供应链、金融贴息等模式,大企以资源“溢出”精准滴灌小店的“旱地”,在减轻小店压力的同时,也为自身拓展了稳定的合作伙伴与市场边界,奠定了共赢基石。

  从拓展渠道迈向赋能成长

  如果降低成本是为了“解压”,那么,开拓市场、传授技能就是为了真正“强起来”。

  在“中国童装之都”吴兴区织里镇,个体工商户张辉不再只盯着国内市场。在湖州象屿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赋能下,他的童装生意搭上了“跨境快车”。“国外的爆款,他们能帮我们及时找到货源并快速上架。”张辉说,其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2%。

  据了解,象屿产业搭建的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线上链接阿里国际站、亚马逊等39个主流跨境平台,线下引入速卖通等本地运营服务中心,为织里童装产业插上“出海”翅膀。“我们汇聚了390家供应商、92万款SKU,带动出口88亿元,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实现出海拓市。”公司跨境运营负责人闻国良介绍。

  帮扶的最高境界是“托举”。通过“大企帮小店”,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朱佳佳和沈志强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礼物”——一个完整的成长体系。

  据相关人士介绍,德清加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青创人员提供了温室场地、种苗、技术指导,甚至对接高校资源和销售渠道。“除了6个温室场地和种苗农资,还定期派农技专家田间指导,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可谓是‘一条龙’服务。”朱佳佳说。沈志强最近还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视频剪辑课程,线上观众变成了线下私域客户。

  他们的经历,标志着湖州的“大企帮小店”正从“给资金”转向“给能力”,从“供血”转向“造血”。比如,企业云希食品联合周边种粮大户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为农户传授农技,带动150余户农户共同致富,粮食亩产量从450多公斤上升至600多公斤;企业龙创文化建立茶文化展示交流、茶技能提升、茶产品研发等多业态共创空间,联结4个合作社1200余户农户,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累计销售农产品500多万元……

  “模式的升级,体现了帮扶行动从‘救急’到‘长远’的战略眼光转变,特别是通过开放渠道、培训技能、提供成长空间等,大企正在帮助小店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市市场监管局民营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冯东认为,这不仅是对个体的赋能,更是对整个产业生态的优化和重塑。

  双向奔赴方能常态长效

  成效显著,但挑战仍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商户表达了对未来的隐忧。“希望商场能多搞活动引流”“我们需要专业的短视频运营指导”……这些声音折射出帮扶进入深水区后面临的新问题:资源匹配如何更精准?帮扶效果如何可持续?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奚家亮点出了关键:大企在技术、管理、供应链上优势巨大,但帮扶若仅靠企业自愿,缺乏长期激励机制,其持续性可能存疑。同时,过度依赖也可能挤压小店的个性化发展和利润空间。

  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共赢的生态?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据市市场监管局介绍,湖州已构建“小店提困难—大企出资源—双方定举措—政府抓推进”的全流程帮扶机制,通过“调研动员+主体自荐”方式精准匹配“需求、资源、服务”3张清单,引导大企从产业链角度进行帮扶,目前已闭环解决小店急难愁盼问题900余个。

  此外,湖州还精准摸清本地企业优势项目,结合个体工商户发展状况监测工作,制定实施符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对接帮扶行动,累计签订帮扶承诺书超2000份。采访中,不少受访者提出期待:在“大企帮小店”过程中,政府应搭建公平的合作框架,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双方权责,对积极帮扶的大企给予税收优惠、评优奖励,对高成长性小店提供专项补贴,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小店进行针对性保护。

  湖州的探索仍在继续。据市市场监管局介绍,我市将以“大企帮小店”为载体,扩大覆盖面,建立“大企导师”专家库,提供从开店选址到经营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帮助个体工商户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并通过制度设计激励双方长期合作,引导帮扶从“单向给予”走向“双向奔赴”,让成千上万的“经济细胞”焕发出内生动力。

  短评

  “大企帮小店”,帮的不仅是眼前的生计,更是未来的希望。从供应链上的“降本”,到跨境出海的“扩容”,再到成长体系的“赋能”,湖州的实践清晰表明,帮扶的路径正从“授人以鱼”的浅滩,驶向“授人以渔”的蓝海。

  截至目前,湖州已有90家大企业结对3023家个体工商户,闭环解决急难问题900余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求变的个体和一个因此更加稳固的经济细胞。当大企业的“枝繁叶茂”能够滋养小店的“蔓蔓日茂”,湖州经济的“森林体系”必将更加生机盎然。

  本版图片由市市场监管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聚焦湖州“大企帮小店”激发个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一江碧水向东流
3023次“牵手”,暖了小店活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