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匮缺的内容。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中,美育不可或缺,最终能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美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片面地将其视作“艺术教育”,认为音乐与美术就是美育教育的全部,受到这种狭隘思想的影响,美育教育的方式极其单调,没有从更广的范围内找到更为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聚焦于学前教育专业美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在立美育人这一目标的导向下,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部以学生成长、社会发展为根本,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为该专业美育教育的开展指明了一条有效路径,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课程改革、美育教学建设水平提升助力。
一、创建艺术美育内容体系,拓宽美育实践活动领域
在艺术美育实践探究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部形成美育教育教学两条“链”,其中一条为“教学链”,就是组织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具有显性特征;另一条为“活动链”,即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素质。实践中两条“链”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共同发挥出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向社会传播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以艺术展演活动为载体推广优秀案例,同时安排更多骨干教师深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比如为幼教机构美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思考及建议,使良好的美育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逐步组建了多个美育实践活动团队:如书画社、扎染社、剪纸社、合唱团、舞蹈队、声乐小组、钢琴小组、街舞社、健美操队等。同时为美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每年的“新生才艺秀”“元旦文艺汇演”“红五月合唱比赛”等。这些活动均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这些课程和活动都为学生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同时也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也很好地体现了美育教学目标。
二、形成美育化建设的“四个融入”
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美育教学建设的抓手;融入课外,让学生在多样化活动和课外实践中体验美育的魅力;融入队伍,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美育教学建设的践行者和教育者;融入评价,让美育化教学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遵循中职学生成长规律,通过“四个融入”,增强了学生能力本位意识。通过各类教育行为,使美育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
三、完善实践活动机制,拓展学生成长天地
1.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美育实践与交流
幼教机构的各种资源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部美育活动的开展所用,通过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的贯通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环境,使得学生的校外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同时也鼓励他们投身于科研项目,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自己职业的理解,达到提升能力、锻炼品质的目的。
2.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凸显以美育人体验
在培养学生开发意识、创新意识过程中,艺术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载体。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参加的艺术实践活动类型丰富,例如美育班会、知识竞赛、艺术展演等。艺术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把学生引入广阔的学习空间之中,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空间有限的难题都能得到解决,学生的创作潜能被撬动,实操能力也得到提升。
3.组织“三下乡”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才能
鼓励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乡土文化进行研究,了解文化艺术发展情况,使他们对家乡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产生更为充分的了解,在调查报告中指明怎样解决传承乡土文化方面的问题,着眼培养学生“艺术的生活力”。在教师科研项目之中,积极吸纳更多品学兼优、热爱科研的学生参与,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舞台,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数据,以美育研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 沈佳 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