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华小说面面观

  H其恕

  余华在中国文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就像一座座高峰,难以逾越。他为人低调,一般不在公开场合出现,这些年他人在杭州,但极少参加浙江作家们的活动或聚会,大家想见他一面真的很难,但越是见不到,越是显得稀罕,余华就是这样一个带着神秘感存在的作家,也是被寄予厚望极少数能够站到世界文坛最高峰的当代中国作家之一。

  遥想当年,身为先锋派的领军人物,余华一扫文坛寂寞,为读者带来《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一系列的经典先锋小说,尤其是《活着》,至今仍震撼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那种对苦难的残酷描写直达灵魂深处,很多读者都是流着泪、痛苦压抑地看完这部小说的。

  后来读者们苦等了十年,2008年终于等来了被余华自认为“光是上半部,就比《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要好”的《兄弟》,但读者们读了这部厚厚的上下两册小说却感到大失所望。《兄弟》的语言基本可说是《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且更加拖沓,失去了简明和干净。同时,余华式的暴力及死亡也失去了内在的震撼力,成了徒具外表的场景,冷峻成了冷漠。虽然余华曾宣称通过这部小说他“可以对中国的现实发言了”,但实际上他的“发言”却令很多人失望了。从《兄弟》可以看出,余华媚俗的倾向很明显,比如越来越注意故事情节的设计,越来越在意读者的阅读快感了。超级巨富、两千万美元、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太空、镀金马桶、太空轨道……这些紧跟时尚潮流的词汇怎么看就怎么不是余华的味儿。尤其是前两章用几万字的篇幅写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看五个女人屁股的事,让人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悲哀。作为一个先锋派作家,余华突然媚俗到如此地步,令老读者们很震惊也很不习惯。曾几何时,余华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精神的标竿,他的小说残酷,冷血,深刻,他的人也是神秘莫测,不接触世俗的。“渴望能写出一部称得上伟大的作品”的余华却不幸正在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但“离畅销很近,离经典很远”,《兄弟》一书过于畅销,过于喧嚣。对一个曾经是精神标竿的先锋作家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兄弟》丧失了《许三观卖血记》以及《活着》里面的那颗悲悯之心。

  《兄弟》之后,又隔了五年,2013年余华推出了新作《第七天》,这部小说用荒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还有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余华说,《第七天》是他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勾勒,体现了余华对现实的焦虑和绝望,他对现实中的欲望、混乱、不公平和弱肉强食的极度愤怒。这部小说余华用了不少心思,外在形式借助于《旧约·创世纪》的“七天”,以马尔克斯式的叙事开头,通过回忆讲述故事的原委,借助于类似但丁《神曲·地狱篇》式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借用新闻热点来勾连情节,可以说有点铤而走险,因为被很多读者认为是新闻的堆砌,塑造的人物没有什么血肉。

  《第七天》之后,又时隔八年,去年年底余华推出了最新长篇小说《文城》。故事被安放在19世纪和20世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段,以天灾和人祸作为对抗性张力,在人物九死一生的命运中,呈现了自身特有的光芒——情义,坚韧和仁慈的光芒。余华的早期小说常以暴力为主题,有点近乎刻意地展示世界的非理性和非人性,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到《兄弟》《第七天》《文城》,作品温情的色彩越来越重,和解的意味越来越浓,余华与现实长期以来的紧张关系正以某种方式得到缓解。也可以看出余华一直在试图突破自己,撕毁“先锋”标签,在更高的层面上解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极力尝试运用各种新奇的故事讲述方法,但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样“世界级讲述”的格局和境界还是相差甚远。好在余华还处在创作的盛年,他手上还有两部长篇正在写着,这让我们充满了期待,因为在中国,有可能达到“世界级讲述”水平的作家真的没有几个,希望余华能成为其中的一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塔莎的花园》读后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城事
   第03版:专版
   第04版:医卫
   第05版:码上湖州
   第06版:悦读
   第07版:老照片
   第08版:96345服务
   第09版:美食
   第10版:实用信息
   第11版:博览
   第12版:专题
新书过目
塔莎奶奶和我的奶奶
余华小说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