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记者 吴婉
本报讯 进入7月,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记者近日从市疾控中心获悉,根据对历史监测数据的分析,我市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也将随着节节升高的气温进入高发季节,提醒市民注意做好防范。
食源性疾病,顾名思义就是“吃”出来的病,按照《食品安全法》的“官方”说法就是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如果致病因素是细菌,就称之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这也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夏秋季节多发,此时气温相对较高,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据市疾控专家介绍,细菌污染的食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如禽畜肉、鱼虾蟹等,植物性食品也有污染风险,主要为剩米饭、米面制品、自发酵食品等。其对人体的伤害主要集中在胃肠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有时可能会伴有发热。
炎炎夏日,如何吃得健康又安全?市疾控专家给出了五点建议:保持清洁,不仅餐具和厨具(包括刀具、抹布、砧板等)要保持清洁并经常蒸煮消毒,还要注意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烹饪过程中尤其是处理生、熟食品交替过程中也要洗手;生熟分开,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加工食物的刀具和砧板也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烧熟煮透,不提倡生食和半生食肉类、蛋类和水产品,四季豆、黄花菜等蔬菜未炒熟会中毒;保持食物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2小时,来不及吃完的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5℃以下冷藏;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不采不食野生蘑菇,谨慎采食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