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窑青瓷把杯,口径9.2厘米,底径4.7厘米, 高3.7厘米,于1972年在湖州山塘村皇坟山出土。
单把杯,在敛口碗的一侧旁出小环耳。碗作敛口、鼓腹、矮圈足,器身宽浅。环形小耳上有平出的一片如意云状指鋬。这种带指鋬的单把杯名为“屈卮”,是汉唐以来受中亚民族影响的一种酒器,杯身原较瘦高,宋代瓷器则多作宽矮形。《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内庭寿宴上的场景:“御宴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而有手把子。”南宋岳珂《程史》也对这种正式国宴上厚唇小耳不便于饮的酒杯印象深刻,认为应是一种特定官用器皿的形式。
本件作品,釉色粉青温润,具开片,紫口铁足,圈足系垫饼烧造,足端露灰黑胎色;口沿因垂釉显出多次施釉的釉层。一般推测是龙泉窑的仿官窑类型作品。龙泉窑通常胎色灰浅,但在溪口瓦窑垟一带有刻意调配为黑胎作品的窑场。粉青釉色,与南宋官窑相似,薄胎厚釉,制作精致。
龙泉窑是一个庞大窑区的总称,以烧造青瓷而享盛名,经考古调查,位在浙江西南,龙泉、庆元、丽水等地为最主要分布区,连周围约二三百个大小窑址,沿瓯江流域分布,产品可借水运,直抵沿海温州港。部分庆元县的窑场,产品流入福建境内,经福建松溪、政和等地,可直出闽江口。
龙泉烧造瓷器,早在宋人笔记中便已记载。南宋初年庄绰《鸡肋篇》:“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北宋时期,龙泉已开始烧造青瓷器,北宋末年龙泉瓷器的质量种类明显提高,或许即制样需索所致。南宋中期《云麓漫钞》便说:“青瓷器……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当时认为具代表性的龙泉窑所呈现的是粉青色。龙泉窑灰白胎,粉青至翠青釉色的青瓷,光泽明净如玉,少开片,为南宋最普遍的瓷器。
见习记者 姚玲利 整理
文中素材由湖州市博物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