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项翠萍:双手对舞百万兵

扫码查看更多

  H记者 王艳琦/文 吴建勋/摄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幕布为界,这边是神情专注的观众,那边是舞动在指间的千年手艺,再配以独特的说唱、器乐,皮影戏就在这光影交织中演绎出世间百态。

  历经时光打磨,项家皮影戏光彩依然,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把这项古老的技艺心手相传、世代传承。2009年,大河项家皮影戏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翠萍正是“大河项家皮影戏”的第六代传承人,也是安吉孝丰项家皮影艺术团团长,对她而言,皮影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艺术。

  1 皮影人的热爱与执着

  走进大河村皮影文化展示馆,一处能够容纳100多人的小剧场和一台用白色幕布作荧幕的戏台子映入眼帘,而幕布背后正是项翠萍发光发亮的地方。

  说起项翠萍与皮影戏的缘分,可谓是一波三折。

  清光绪二年,项翠萍的祖辈挑着两口皮影箱,从河南迁至浙江,项家皮影戏班自此扎根,代代相传。作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在当时非常受欢迎,“项家班”名气响当当。

  项翠萍的父亲项玉山在12岁时便跟随父辈去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农村、山区巡演,一个地方,一待就是几个月,场场客满,其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后来,因历史原因,皮影戏遭到禁演,项玉山冒着风险,将14幅祖传皮影用牛皮纸和塑料袋包了十多层,埋在后山,这一埋就是几十年。

  皮影戏就这样经历了跌宕起伏,也演绎着兴衰沉浮,逐渐被人遗忘。直到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后,才给皮影戏重出江湖提供了契机,皮影戏剧班慢慢地走上正轨。

  受父辈影响,项翠萍从小就喜欢皮影戏。小时候每到睡觉前,她最期待的事就是在蚊帐中看父亲表演皮影戏,父亲独特的唱腔与精湛的技艺,在耳濡目染中,给年幼的项翠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时父亲并没有将手艺传承给她的想法,所以她只能偷偷自学。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受到严重冲击,项家皮影的演出市场每况愈下。无奈之下,项翠萍的父亲终于在2008年的时候,让她加入了剧团,这让项翠萍欣喜不已。

  2011年,项翠萍正式从父亲那里接手“项家班”,成为孝丰项家皮影艺术团团长、“大河项家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皮影戏演艺生涯。《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一出出传统戏剧在项翠萍和团队伙伴的手中,在光影变化下绽放出绮丽色彩。

  “既然自己接下了这一棒,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将皮影戏传承、发扬下去。”项翠萍说。

  2 “项家班”的坚守与传承

  “凤阁龙楼,万古千秋,太阳一出照九州,平顶关上九龙头……”随着一阵锣鼓声的响起,皮影戏《杨家将》选段开演。

  虽然隔着白色幕布,身着戎衣手拿刀剑的人物形象仍旧清晰可见,只见它们伴着鼓点一会披荆斩棘,一会和着曲调说着唱词,一抬步一舞袖都惟妙惟肖,大将风范尽显。而屏幕后面大有乾坤,只见表演者每人拿着竹棍,不断操纵着手里的小人。

  看似简单的皮影戏,其实纷繁复杂,对表演的技艺有着严苛的要求。由于每个皮影人物都由头部、身体、四肢组成,每个部位关节衔接处都可以活动,同时根据故事情节需要,有时一个表演者手里要操纵多个皮影,难度可想而知。

  “不同的人物形象连走路都不一样的,将军、小丑、女子的特点都不同。”项翠萍说,为了让幕布前的皮影活灵活现,她所带领的“项家班”可没少下功夫。

  幕布前的皮影要有生命,除了操纵技术要好,皮影的制作也十分重要。项翠萍说,每一张皮影都是用牛皮制作而成,得经过抛光、浸泡、晾晒、素描、雕刻、上色、上釉等一系列工序,市场价格自然不会低。

  由于经费紧张,加上老版皮影简陋、粗糙,项翠萍突发奇想,特意邀请皮影雕刻师傅,带领戏班成员学习雕刻。在大家的努力下,如今他们所用到的皮影几乎都是自己亲手制作,也更趋于精细化,与老版相比,现在的皮影,眼睛、嘴巴都会动,表演起来更加生动逼真。

  为了给观众创造更好的视觉感受,项翠萍还将影窗放大,添置了LED无影灯,把原来长度20厘米左右的影人道具放大到了50厘米左右,这一改变也成功让项家皮影越来越精致、生动。

  3 皮影戏的“复活”与创新

  也不知是命运使然,还是什么原因,在项翠萍的带领下,皮影戏“复活”了——新元素、新内涵,正让它在传承中,走出一条创新路。

  “我们出去表演时,小孩嫌戏太老,嚷嚷着要走。小孩一走,长辈也留不住。”项翠萍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在皮影戏题材上做年轻化处理,创作出了《熊猫咪咪》《小羊过桥》等现代童话皮影戏,同时,结合安吉当地特色,项翠萍还创作出《孟宗哭竹》《白茶王的故事》等本土文化浓郁的经典剧目。

  表演的机会多了,大家喜欢,传承就有希望。但对于项翠萍来说,仅仅是受到大家的喜欢还远远不够,她希望多招些大学生或年轻人进入剧团,把剧目变得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因为在她看来,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从长远来看,只能自力更生,依靠造血而非输血。

  “只有让戏班先存活下去,才能谈传承。”因此每一次的表演,项翠萍都亲历亲为,从音乐到布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她说,“为了让更多人认识皮影,每一次展演都不能含糊。”

  在项翠萍的努力下,项家皮影戏不仅得到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市级和县级荣誉。声名在外的项家皮影戏还经常受邀前往学校、广场、社区、美丽乡村开展巡演,每年都会有近百场演出。

  前些日子,在一次下乡演出时,项翠萍不幸摔伤了脚,但即使是拄着拐杖,她还是坚持每周和大家一块儿排练剧目,希望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将皮影戏的精髓呈现给观众,相信这就是皮影人的热爱与执着。

  如今,最让项翠萍感到欣慰的是,孝丰项家皮影艺术团有了年轻力量。吴雪强是项翠萍的得意弟子,也是新一代的传承人。因一次偶然机会,在电视上看到了皮影戏后,这位河北小伙特意赶来安吉找到项翠萍拜师学艺,一学就是5年。

  “现在小强已经能够独自带着团队成员出去演出了,确实是很欣慰,我也不用再担心项家皮影戏无人继承了。”项翠萍笑着说道。

  顾影徘徊却逼真

  项家皮影以牛皮为原料,用挂薄透明的牛皮雕刻人物,再涂以色彩。制作精细,人物造型古朴。

  皮影制作过程

  画稿

  制作前要准备专门的画稿,称为“祥谱”,图谱大多世代相传,也有根据自己的需求独创画稿,设计新的形象。

  选皮

  选皮非常关键,薄而透亮的成品皮主要用于显要部位,比如脸部和胸腹;而色暗的成品皮用于腿部或其他道具上。

  焖皮

  使制作材料更加平整光滑且柔软,同时解决皮料的收缩性,利于雕刻。

  过稿镂刻

  描图样,用钢针把皮影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的图样进行拷贝并描绘在面皮上,最后再把面皮放在木板上刻制。

  敷彩

  敷彩用的是矿物质,在搭配颜色后就变得色彩绚烂、栩栩如生。

  发汗熨平

  即脱水,从而使颜色更好的浸染牛皮。

  上油

  熨烫平整后抹一层清漆,使之变得更加透亮,同时不易褪色。

  缀结完成

  将各部分组装起来,就可以随着木棍的牵动做出各种动作和姿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热线
   第A04版:法治
   第A05版:码上
   第A06版:文化
   第A08版:资讯
   第A09版:博览
   第A10版:体育
   第A11版:湖图
   第A12版:广告
项翠萍:双手对舞百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