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河上的航船埠

  ○ 洪明强

  西门上下塘那条狭窄的景观市河上,清清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古时候,这条市河是一条运粮河,两岸硚口众多,交粮的、贩卖的、赶集的、进城做客的、从硚口的石阶走上河边的小街,使这条不足十米宽的小街热闹而富有浓浓的江南韵味。从新中国建立初到上世纪80年代初,因交通滞后,这条市河便成了一个十分拥挤而又繁忙的航船埠头。

  居民们依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每天清晨,河水在沉淀了一夜之后,变得清澈透明,男人们挑着水桶来到硚口边打水,女人们也赶在航船到达之前,硚口上开始热闹起来,硚石板上洗衣时的棒槌声,锅碗瓢盆的叮当作响声,洗菜淘米时女人们的欢笑声,随着河水的流淌,会传得很远很远……

  太阳出来了,绚丽的霞光把市河染得通红,一艘艘航船,从乡下不知名的小河里,经东西苕溪、龙溪港,在“咯嘎咯嘎”的橹声中,缓缓驶入市河,橹桨激起的浪花,拍击着岸边,惊扰着河水中的鱼儿,它们常跃出水面,来一个令人驻足的“特写”。一艘艘航船陆陆续续停泊在各自的硚口下,船老大系好绳子,船客们便走上硚口的石阶,汇入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岸上早就有一些鱼贩、鸡鸭贩、菜贩们在等候了,看货、看大小、谈价钱,成交后的贩子们挑着鸡鸭鱼菜进城了。

  每年春秋两季,常能看到几艘婚庆航船停泊在西门小水闸边,当贴着大红喜字的婚庆船穿过小水闸的桥洞,等在岸上的迎亲队伍,立刻点燃炮仗、鞭炮,男家舅舅把船舱里的新娘抱上岸,抱进一辆披红挂有喜字灯笼的三轮车,带红的嫁妆拉了几板车,迎亲队伍一走,站在边上看热闹的小孩们立刻蹲下身去,捡那些漏放的鞭炮。

  西门上下塘市河上两旁有很多硚口,从龙溪港至城门口的西源桥下,约600米笔直的市河上,每天早上9点前,就已停满了几百艘航船和小木船。站在永丰桥上向东西两个方向各处望去,一艘艘斜着停靠的航船,几乎塞满了整条市河,密密麻麻,参差不齐,蔚为壮观,给本不宽敞的河道,只留下两艘小木船勉强能通过的空间。古老的永丰桥因过往行人十分密集,桥边的石护栏已东歪西倒,桥中间有些石板已经断裂,破烂的永丰桥,似乎记载了市河那跨越千年的悠悠历史。

  航船停靠时间越短,回去的目的地越远。如长兴的钮店桥、胥仓桥、和平等地,虽然中午12点半开船,但船到湖州时就已经上午快10点了,船只在市河里停靠2个半小时。航船在水面上人工用橹摇,费时又费力,船老大轮番摇船,至少要摇4个小时。

  中午12点开的航船,全是去湖州西南周边的乡镇,航行时间短,但码头密集,有陆家兜、黄墅、沈家湾、康山、楂树坞、基山、狭港头、严家坟、杨家庄、塘口、樊漾湖、王村、陈村、妙西、南埠等。航船开前,船老大站在船头或硚口上,用海螺使劲地吹:“呜、呜呜,狭港头航船开喽!”“胥仓桥航船开喽!”海螺的吹奏声、船老大的叫喊声,响彻在市河上空,早已在硚口上候船的人们纷纷进入船舱,船头的船老大,用手中的竹篙在硚口边使劲一撑,航船缓慢而稳稳地驶离了硚口。

  上世纪70年代,市河上曾在梅汛期遭遇过几次特大洪水,滚滚洪水携带着泥沙冲入市河,上下塘街上的洪水已淹没到膝盖上,沿河的人家家中已进水,水利部门及时关闭了西门小水闸。由于闸门是一根根木质枕木,闸门关闭后,洪水仍从枕木的缝隙间涌入市河,水位难以退去,每次发洪水时,湖州的航船被迫停航,给水上交通带来了不便。1976年11月初,湖州出现了罕见的极端天气,农历九月底就开始下雪,连续三场大雪的覆盖,气温骤降,市河被冻得严严实实,人能在冰层上行走,冰凌飘浮在龙溪港的水面上,一艘艘航船只能停泊在龙溪港南岸。船客们上岸后,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穿着高靴子鞋,艰难地走在一尺厚的雪地里。

  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手摇橹桨逐渐被柴油机所取代,木质航船,也已更换成水泥航船,每天早上8点光景,一艘艘航船开进市河,在柴油机的轰鸣声中,西门上下塘开始喧嚣起来,上船的、挑担的,带着小孩进城的,与农夫们卖土特产的叫卖声,贩子成交前的讨价声,组成了一幅典型的水乡集市图。

  1982年夏天,由于那年是干黄梅,雨水少,市河里慢慢断流,河床见底,蚊蝇乱飞。市政府动用了1500人,对河床进行人工疏浚,近2个月的疏浚工程,迫使航船全部迁移至小水闸外的龙溪港口。口子不足百米的水面上,柴油味很浓,航船黑压压一片。数年后,航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几十年前,航船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那个年代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已销声匿迹,却已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民生
   第06版:副刊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市河上的航船埠
屋侧边的小菜地
树·井 ·人
月亮桥村(国画)
九月,被栾树惊艳到
从捎口信到视频通话
我是高山一小溪(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