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云
那天,妻子发了一张照片给我,她和我妈一起坐在地铁上。我妈脸上带着怯生生的笑,皱纹纵横交错,第一次坐地铁,她看上去有些不习惯却又很开心。
她俩回家后,我有些好奇地问:“坐地铁不是要扫健康码么?”妻子听懂了我的意思,马上说道:“你前天不是刚给婆婆买了新手机么,昨天我没事就给她开通了微信、QQ、抖音,还申请了健康码,支付宝上也充了500元钱。现在,她可是时髦的老太婆了。今天我们去坐地铁,我教她怎么打开健康码,怎么付钱,她现在都学会了啦。”我妈也连忙接上了话:“地铁上好多人啊,想不到这么方便,以后都不用带钱了。”
过了几天,已经回到老家的母亲居然和我女儿开始了视频通话。她说这是我弟弟教她的,这段时间,还学会了怎么刷抖音,怎么拍照片,怎么录视频,除了发不来短信外,其它的基本上都学会了。还说村里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原来用的都是老年机,现在也差不多人手一只智能手机了,没事的时候都聚在一起刷抖音呢。说完还随手发了几张新拍的照片给我。
之前,我妈一直用着老年机,不能拍照也不能视频,就只能打打电话。因为不认识字的缘故,所有的联系人都是我帮她录入手机的。她觉得有只老年机在身边是很幸福的事,村里的人能随时随地找到她,想要联系我们时,也可以随时拎起手机就打,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
而听闻,当年母亲嫁到我们村里时,外婆死活不同意,理由就是我们村连条马路都没修好,交通太不方便了。
那个时候,父亲是做木匠的,经常早出晚归。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没有手表,没有电话,父亲没有少吃这个方面的苦头。
有一次,邻村的人捎了口信,第二天一早就要用工,路上骑个自行车起码也要两个小时,得赶早上路。父亲起床一看外面星光灿烂,想也没想就急着出门了。赶到东家时天还未亮,东家打开门一脸茫然,说我捎口信时没让你这么早来呀。父母好不尴尬。 由是,父亲最烦心的事就是通讯不方便,他在外面做木匠,经常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家里若有个心急火燎的事情,无论如何也照应不上,有时候为了传个讯息,要通过三四个熟人才能捎上口信。
父亲常说,你爷爷才是最厉害的人。当初我在上海当兵,你爷爷从未出过远门,却写信说要来看我。时间定好的那天,我在车站等了大半天,急得满头大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却怎么也等不到你爷爷。汽车站那么大,人那么多,一旦走丢了,你爷爷一口方言,谁也听不懂,谁也帮不了,真担心他走丢了。就在我六神无主的时候,广播里传出声音,叫我赶紧回连队,原来你爷爷凭着信封上的地址,硬是自己找到了连队。
我听了这样的故事也感到神奇,父亲一提起这事就感叹说,当时的通讯太不发达啦,差点出事情啊。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是1997年。到了单位,才真正用上固定电话。那时候,通讯录上抄满了电话号码,能快速记住并报出常用的电话号码,是一项足以在众人面前炫耀的技能。一年后,买了一只摩托罗拉中文BB机,足足花了二个月的工资。大概是在1999年,我兴冲冲买了一只三星手机,虽只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也如获至宝。后来为了赶时髦,先后用过翻盖手机、滑盖手机以及直板手机。由于话费太贵,双向收费,中途又换了好几只小灵通。如今的90后,可能就不知道小灵通是怎么回事了。小灵通在市面上流通的时间并不长,算是昙花一现。
我的第一只智能手机是2012年买的,微信是在2013年注册的,两者与同龄人相比都不算太早。我目前的手机是华为p40pro ,现在单位的公文、考勤等都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手机已不仅是通讯工具,而成了移动办公的终端设备。其实,智能手机真正开始普及,也就是近十年的事。自从手机步入5G时代后,视频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最近二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捎口信到发电报再到打电话,乃至于现在可以直接视频通话,通讯工具的变迁是人们生活条件改善的直接见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