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面对勇当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的定位,运用系统思维科学部署、高效推动低碳举措,是湖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系统性变革的必由之路。
坚持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属性,也是系统思维的最重要原则。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将各领域的降碳举措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统筹推进,使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改革措施能够配套衔接,以期达到“双碳”变革的整体效果。首先,湖州要紧密围绕全国“1+N”的“双碳”顶层设计和浙江省“6+1”碳达峰体系整体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响应浙江分领域和分行业的“双碳”阶段性目标安排。与此同时,下好湖州“低碳一盘棋”,在关键处落好“子”。湖州各区县产业结构不同、发展定位不同,在“双碳”推进过程中亦会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必须从湖州碳排放的整体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出发,有序安排各阶段降碳重点。率先达峰、减排有力的行业或区域要为湖州整体腾出排放空间、积累碳汇资源,而承担能源供应、特定产业发展战略任务的区域则应积极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工程,提高每一吨碳排放的综合产出效应。
重视关联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之中。从系统的关联性出发,就是要全面把握和调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之相互协调、彼此促进、有序发展。一方面,湖州“双碳”目标体系内部各要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要素的低碳行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关联、增强正向耦合。例如,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与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的电气化发展等存在双向反馈,科技创新也将深刻影响上述各领域的降碳效率和进程。另一方面,“十四五”及至2035年远景目标期间,湖州面临多重发展目标,必须注重不同目标体系间的关联性,加强“双碳”规划与湖州国土空间规划、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协调,推动实现多目标优化。例如,“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目标在推进时间表、重点施策领域、覆盖的主要群体等方面高度重合。产业结构转型、基础设施升级、低碳生活推广、区域一体化发展、绿色金融、生态碳汇等都是“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目标的交汇领域,可视为两大目标系统发生关联的具体表征,在这些领域的行动规划上要做到多角度兼顾、多目标共进。此外,湖州“双碳”也要与污染物消减、生态价值转化、数字化改革、新型城镇化等工作做好结合文章。
正视过程性。在系统内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系统的结构、功能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系统的过程性出发,谋划“双碳”工作既要处理好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充分尊重系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使各阶段行动既符合整体目标推进的进度要求,又适应当下的客观条件。“双碳”目标推进包括尽早达峰、快速减碳、深度脱碳等阶段,尽早以较低水平实现碳达峰为碳中和奠定重要基础。在推进“双碳”目标的各阶段必须树立实事求是、先立后破的行动原则,杜绝盲目的运动式“减碳”。能源消费是湖州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煤炭消费的碳排放占比最高。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需尊重煤炭仍是我国现阶段主体能源的客观现实,做到“控制总量、兜住底线”,高效清洁利用煤炭;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不断深化工业节能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煤炭有序减量替代。产业低碳转型同样需做到先立后破:着力推动低碳高效产业的萌芽和不断发展,运用转型金融、市场化兼并重组等多种机制促进高碳高效产业的升级改造,持续推进落后过剩产能的压减淘汰,实现湖州发展动能的平稳转换。
用好开放性。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持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来促进自身的平衡、优化和升级。从系统的开放性出发,需要找准本系统在外部大环境中的定位,构建与外部环境良性互动的机制和渠道,不断导入能够助推本系统优化的各类要素,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最大化系统价值。从能源对外依存度、产业链联系、跨区域人员交流和业务协同等角度看,湖州“双碳”目标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双碳”工作的谋划施策中要重视用好“开放”带来的发展和减排动力,具体做法可以包括:加强区域一体化框架下的低碳创新合作,探索“双碳”背景下的“山海协作”,参与构建开放的低碳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技术链等。长三角区域是对湖州影响最密切的外部环境。今年1月,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举行揭牌仪式;同月,市委市政府批复同意南浔设立湖州市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这两大全新平台都将有力推动湖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可以为湖州引入长三角乃至更广大区域的低碳发展要素。在湖州原有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或平台的新规划中也可以纳入“双碳”目标的考量。此外,碳市场建设也提供了湖州与更广阔市场、更广泛减排主体、技术提供方等交流合作的窗口。建议湖州关注上海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北京市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等进展,积极推动以碳交易促进减碳增汇的多元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系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