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祥
苏轼有《答湖守刁景纯二首》尺牍文字传世。那么这个“湖守”刁景纯(即刁约)是在湖州任过知州吗?经笔者查阅南宋嘉泰《吴兴志》“郡守题名”篇,皆未见北宋时有名“刁景纯”者任过湖州知州。而其写给所谓“湖守刁景纯”的尺牍文字如下:
第一首是“因循不奉书,不觉岁月乃尔久耶?过辱不遗,远赐存问,感激不可言也。比日,窃惟镇抚多暇,起居胜常。吴兴风物,梦想见之,啸咏之乐,恨不得相陪,但闻风谣蔼然,足慰所望。夏暄,万万自重。”
第二首是“旧诗过烦镌刻,及墨竹桥字,并蒙寄惠,感愧兼集。吴兴自晋以来,贤守风流相望,而不肖独以罪去,垢累溪山。景纯相爱之深,特与洗饰,此意何可忘耶?在郡虽不久,亦作诗数十首,久皆忘之,独忆四首录呈,为一笑。耘老病而贫,必赐清顾,幸甚。”
从以上二首文字来分析,苏轼当作于乌台诗案之后,其明证是“吴兴自晋以来,贤守风流相望,而不肖独以罪去,垢累溪山”。那么此可说明,这二首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离开湖州后。但是刁景纯却在公元熙宁十年(1077年)就去世了,文献有较明确记载。那么所谓《答湖守刁景纯二首》中的“景纯”就不可能是刁景纯了。
那么这个“景纯”是何人呢?经仔细研读文献,原来此人是元祐二年(1087年)时任湖州知州的吕希道。吕希道,字景纯,北宋宰相吕夷简孙。所以《答湖守刁景纯二首》当为《答湖守吕景纯二首》才对。
而从尺牍文字中的“在郡虽不久,亦作诗数十首,久皆忘之,独忆四首录呈,为一笑”可知,苏轼为吕景纯写了四首当年在湖州知州任上创作的诗。而元祐二年苏轼恰有写下四首湖州知州任上诗的“明证”。如今,在湖州市文保所中,有《苏长公诗帖》(《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首》)刻石四块,而其石刻末尾正署“元祐二年六月,眉山苏轼”。另据湖州博物馆老馆长林星儿先生回忆,这《苏长公诗帖》石刻,是原嘉兴地委文管会在1980年代重刻的,并不是古代之物。
因此,元祐二年(1087年)的六月的某一天,此时离苏轼离开湖州知州任上已八年了。这一天,苏轼正在书写四首诗。这四首诗是他在湖州当知州时所做,即《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首》。“王郎昆仲”就是王遹和王适,王适是兄,王遹为弟。王氏兄弟一方面是苏轼的学生,又与苏轼家族联姻。王适娶了苏轼弟苏辙的女儿,因此他也是苏轼的侄女婿,而“儿子迈”就是苏轼之子苏迈。
苏轼一边回忆一边书写这四首诗:
昨夜雨鸣渠,晓来风袭月。萧然欲秋意,溪水清可啜。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此间真避世,青蒻低白发。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
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我行本无事,孤舟任斜横。中流自偃仰,适与风相迎。举杯属浩渺,乐此两无情。归来两溪间,云水夜自明。
苕水如汉水,鳞鳞鸭头青。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悲伤意则同,岁月如流星。从我两王子,高鸿插修翎。湛辈何足道,当以德自铭。
吏民怜我懒,斗讼日已稀。能为无事饮,可作不夜归。复寻飞英游,尽此一寸晖。撞钟履声集,颠倒云山衣。我来无时节,杖屦自推扉。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