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晓芬
清晨,烟雨濛濛与熙攘的人群勾勒出街巷温暖烟火气。长兴县太湖街道白溪居民区居民朱永明出门和街坊邻居打着招呼,家门口买了早饭,便顺畅地开车出门。“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见证了城市发展,也感受到了治理成效,这也是一种生活幸福。”他笑着说。
朱永明的感受来源于他所居住的居民区的变迁。白溪居民区位于长兴县城区,夹杂在一片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厦间,属典型的城中村。0.8平方公里的区域因城市发展等历史原因,共有402栋3层楼的自建房,最多的时候“塞”下了1000多名常住人口和6000多名流动人口。
乱!一度被这里居民所诟病。
对此,白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宏亮也曾面临两难:地理现实决定了居民区的环境“脏乱差”、基建“老破旧”、人员“大杂烩”,而基层治理过程中“都想管、都怕管、该谁管、挑着管”的困境难以破局。
种种“疑难杂症”怎么治?朱宏亮坦言,近年来搭乘数字化东风,该居民区做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上月,由县委政法委牵头,以基层治理四平台系统为基础,协同公安、消防、综合执法等部门,白溪居民区智慧社区数字应用上线,区域管理有了“智慧大脑”。
记者在居民区办公楼数字大屏上看到,该区域每栋楼里人员居住、出租房等情况一目了然,智慧视频巡查系统实现公共区域、主干道全覆盖。据介绍,结合标准地址库建设,该数字应用把人房关联,同时将智能门锁、智能烟感、车辆识别等前端感知设备接入系统,提升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请不要随意投放垃圾,垃圾投放时间已过,谢谢你的配合。”5月10日上午,通过监控系统查看并喊话的是白溪居民区网格员殷海叶,利用数字化智慧平台,只需要通过小小的对讲机就能实现高效快速的精准管控。“通过强大的智慧化平台,在规范停车、垃圾分类等日常工作的推进中做到一贯到底的全流程管理,在110联动、疫情防控等紧急工作的开展中做到及时响应、即时更新。”朱宏亮说。
除了精密智控管理,长效管理关键还在人。在居民区3个主出入口,身穿红马甲的村民志愿者24小时轮班值守,查看“湖州通”,尽心尽责守“小门”。“我们自愿报名,5天一轮班,一共27个人,大家为小区做点事。”志愿者朱国强说。
说起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朱国强坦言曾经也抱怨居民区的脏乱,但近年来的进步改观显而易见、令人感动:3米宽的道路拓宽至6米,居民区交通顺畅了;朱氏宗祠、生态浮岛、灯光球场等一批“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景;封闭式智慧停车管理模式彻底解决停车杂乱难题……
“现在说我们是城中村可不认了,我们是居民区。”朱国强说,如今居民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和谐有序,居住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城中村是历史产物,其治理是个亟待探析并需付诸行动的重要课题,白溪居民区在基层治理上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在太湖街道,像白溪居民区这样的城中村共有7个,接下来将因村制宜、以点带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感。”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