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则名
本报讯 由于经常帮助不用手机的老年人支付身份证及户口本的补换费用,织里镇便民服务中心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窗口的工作人员叶秋芳最近多了一笔“零钱”。她告诉记者:“有些老年人平时不用手机,但补换费用收取只能通过电子支付方式,所以我和同事就用自己的支付码帮他们支付,让他们也实现最多跑一次。”
织里镇便民服务中心的“零钱窗口”折射出吴兴区尊老敬老的社会文化环境。“电子支付、网络购票、线上购物、预约挂号……这些数字化的日常功能提高了生活效率,却让很多老人无所适从。”吴兴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方便老年群体生活,该区在数字化改革过程中努力探索新路径,既保持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兼顾执行的温度,帮助老人顺利跨越“数字鸿沟”。
在吴兴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专门调大门诊标示、诊间字体,打造“老年友好界面”;在环渚成校,每周都有志愿者开办智能手机课堂,一对一指导老人操作智能手机;在朝阳街道,不少社区为高龄独居老人配备了“一键呼叫”按钮,除了能一键点餐、配药、理发等服务,在意外摔倒、突发疾病等情况下,还能紧急呼叫,保障老人生命安全……一个个走心细节让老年人乐享数字化改革成果。
围绕全市“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该区计划把智慧助老行动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社交通讯、生活购物、金融服务等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进行重点改造,在医疗卫生、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服务场所增设专门面向老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岗,努力创造平等、尊重、共同发展的友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