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晨
应急事业多艰难、守护安全显正道。越是艰难,越需要增强思想感召,强化旗帜引领,聚合磅礴伟力,点燃奋斗激情,激发前行动力。新形势下的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事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成败,事关改革发展进程和社会的持续和谐稳定,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近几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有效地探索改进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将新闻宣传工作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绿色低碳共富新湖州建设紧密相融,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
强化领导夯实责任是做好新形势下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的组织保证
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既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是社会公众的法定义务,具有政府主导性、社会参与性、行政强制性、目标广泛性、突发事件不确定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首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在政治方向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遵循公开、客观、准确、及时的原则,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聚焦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准确把握舆情,积极引导舆论,努力争取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在能力水平上,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将抓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功,增强面对舆论引导舆论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新闻宣传阵地和舆论媒介,掌握应急管理新闻宣传的主导权。在宣传格局上,要坚持条块结合,深化合作联动。加强与宣传、网信、传媒各相关部门的联动联合,壮大宣传矩阵,整合媒体资源,形成高效顺畅的宣传工作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协调联动、权责分明、协同发声的应急管理新闻宣传体系,增强宣传合力。在内容生产上,要以更广的视野报道应急,以更新的方式表达应急,以更全的角度推介应急,以更精的作品传播应急,紧紧抓住应急管理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焦点”、改革发展的“热点”、应急处置的“难点”,矩阵式、立体化、全方位讲好应急故事,传播应急“好声音”,以高质量新闻宣传助推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转变观念建立机制是做好新形势下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的关键
新的形势要求新闻宣传进一步改变观念,创新形式机制,力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不断创新宣传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用生动鲜活的事例、精彩感人的画面,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及时传播改革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及时引导改革发展中的舆论舆情,不断提升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我国的应急管理刚刚起步,应急管理的新闻宣传同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占好先机、开好新局。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有着独自的特点和运行方式,其新闻宣传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展开,关键是要建立起社会化的宣传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长效的应急管理宣传社会化机制,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管理格局,形成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的社会化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宣传工作观念上,要突出“传播”,注重关心受众,实施双向互动,努力寓教于乐,重视信息的筛选与公开。要突出“以人为本”,更好地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受众选择的要求,努力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认知度;要突出“新兴媒体”,更好地适应网络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打造和利用一批新媒体传播平台;要突出信息的“及时公开”,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公众对于获取政府信息的迫切要求,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地公开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信息;要突出“受众语言”,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闻宣传中话语体系建设的需要,把握受众的特点和需要,运用新的话语方式去化解矛盾,引导舆论,说服受众;要突出运用“典型案例”,在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中,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增强公众的自救互救知识与能力,增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要突出“讲好应急故事”,更好地适应应急管理宣传工作面向基层百姓的特点和要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入脑入心,生动活泼,更接地气;要突出“全方位全覆盖”,更好地适应应急管理的社会化要求,努力实现应急宣传教育的全方位全覆盖,力求让应急宣传教育无盲区无空白。
科学规范引导舆论是做好新形势下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
在当前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应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建立和健全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从组织、程序、措施、方法等制度性安排方面规范舆论引导工作,以确保应急管理中的舆论引导在科学、有序、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首先,必须建立分级引导机制。针对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开展分级引导,以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第二,建立分阶段引导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运动状态,仔细研判各阶段所引发的舆情特征,准确判断舆情发展的趋势,把握不同阶段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重点,构建对应各个阶段的舆论引导机制。第三,建立分类引导机制。根据我国当前对四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的责任主体分工,实施差别化的分类引导。第四,建立分工协作的引导机制。面向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和基层组织,建立职责鲜明、分工明确、协同合作、高效运行的舆论引导机制。第五,加强网络舆论场的引导治理。借力社交媒体,做好新闻热点的迭代转移。关注社情民意,完善网络舆情感知的工作,加强日常舆情监测。同时,必须注重培育公众积极正面的社会心态,减少网络上非理性情绪化的舆论表达,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单位系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