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山大队和红丰大队

从吉山大队走出来的田径女子标枪世界冠军徐德妹

  洪明强 

  吉山、红丰新村,是湖城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老小区,因小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在湖城家喻户晓。早年,湖城东城墙外以东就是吉山大队的地界;西城墙外,就是西门上下塘和红丰大队,70年代,吉山、红丰,还是湖州镇直接管辖的2个农民生产大队。

  吉山村历史悠久,原名东濠村,宋代又称“稷三”圩,水田以《千字文》次序排列,此地排为“稷字圩第三”,简称“稷三”,因“稷三”与“吉山”同音,后改为吉山,其实,吉山的地界为平原,没有山。

  据湖州地名志上记载:“吉山村在湖城临湖门外,西傍罗城,东北紧挨龙溪港,清雍正七年(1729年)推行顺庄法,吉山属临湖门外第二十二庄。民国初,属吴兴县苕东镇;1929年,分属吴兴县第一区龙泉里,第二区新民村;1931年改里、村为镇、乡;1935年分属湖州城区龙泉镇、新蜀乡;1936年分属龙泉镇第九保,新蜀乡第一保;抗日战争时期属城区大通镇,抗战胜利后属龙泉镇。”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龙泉镇吉山村,升山乡湖东村,1951年隶属第五镇,1954年属第五街道,1969年建立湖州人民公社时改为吉山大队,建湖州镇时为镇直属大队。其中,吉山村有248户,592人(农业户口),男的289人,女的303人,主要有潘、孔、费、顾4个姓氏;吉山大队1979年前除吉山村外,还辖龙泉渡、小高前(南墙壕)、小桥头、高桥头、章计村、北漾墩、梅家庄(北墙壕)、石柱村、西城湾、叶家村10个自然村,9个生产队,耕地1500亩,全大队共有村民1172人,区域面积约1平方多公里,以种植蔬菜为主,供应湖城各大菜市场的蔬菜批发,还兼营其它副业,养活了9个生产队的村民。

  据后来的吉山村党支部书记顾志林、村委会主任许莲根回忆:由于吉山村紧靠湖州古城,1980年,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湖城的主城区向东拓展,吉山村大批耕地面积率先被征用,1980年至1992年,先后建起了吉山新村外环城东路以内的几个小区,共有540余人的农业户口,转为城市居民户口,并进入湖城各企业成为国家职工。同时,村党支部解放思想,抓蔬菜种植、水产养殖,1978年起,办起了龙泉汽车修理厂、绸厂、建筑公司;1982年,吉山村被拆,原址上建造了吉山电影院;这一带成了湖城繁华地段;1986年,吉山绸厂与上海外贸联营,发展成为湖吉丝绸联营厂,年产140万米丝绸,创税利200多万元。随后吉山新村内开设了商场、商店、酒店,1994年,吉山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273万元,人均年收入3188元,超过了城市居民收入,走上了富裕之路。

  1994年6月,吉山10村、文苑小区的相继建成,吉山大队的耕地已所剩无几,只剩龙泉渡、北漾墩、梅家庄3个自然村,及章计村一小部分土地,计耕地180亩,鱼塘113亩。

  这期间,村民徐德妹,1978年进湖州少体校集训,启蒙教练朱美玲,1982年进入浙江省田径队,1987年进国家田径队,1990年在第11届亚运会上以61.92米的成绩获得亚军;1991年9月在日本东京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凭借她奋力的一掷,以68.78米的优异成绩,力压标枪世界记录保持者费尔克,勇夺冠军。夺冠时,市委领导专程去吉山村看望了徐德妹的父母,并向他们表示祝贺。1990年和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田径运动员,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曾荣获国家颁发的体育运动奖章,徐德妹是吉山村的骄傲!也是湖州人的骄傲!

  红丰大队,位于湖城环城西路(古城墙外西南),横渚塘港东南侧,北至环城河,今为朝阳街道红丰社区,爱山街道上下塘社区。20世纪80年代,大队辖高地上、下塘范家田、西门城下、墙豪4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拥有耕地497亩,总人口为1041人。大队以原高级社命名,村民大多居住于西门上下塘古镇上,和镇上的居民杂居在一起,主要靠种植水稻、养鱼为生,今红丰新村的地界全是红丰大队的水稻田、鱼塘、桑树地;陈板桥东南的水稻田,全归红丰大队所有。

  红丰大队与西门上下塘古镇紧挨着,可以说,西门上下塘古镇就是红丰大队的地界,只是镇上的居民属上下塘居委会,湖城第三街道(今爱山街道)管辖,红丰大队的大队部驻地在老海关大楼处(今红旗路与红丰路十字路口处),大队长诸忠忠。

  据闾里记书中记载:“西门上下塘宋、元时,为乌程县霅水乡;明朝为乌程县五区十六都;清代为湖城西源门外二十五庄,为吴兴县第九区仓石里,新中国成立初为仓石镇。”笔者出生于西门上塘72号,是土生土长的西门上塘人。50年前,亲眼所见家中一扇被废弃的旧门上,曾留有一块“倉石鎮72號”的门牌号码,白底黑字,门牌上的字已锈迹斑斑。1951年为双塘乡的上塘村、下塘村。

  1956年,为解决城市蔬菜供应保障,建立红丰农业生产高级社,其寓意“永保红色,生产丰收”。1958年红丰生产大队隶属道场乡,1960年属白雀公社,1960年6月,湖州人民公社成立,改为公社直属红丰大队,1961年12月,湖州人民公社终止,红丰大队由湖州镇直属管辖。1984年3月,大队改村,1991年村农民集体转城市居民,村委会解体。

  1980年,为建造红丰新村,征用了湖州酒厂南面,至湖州汽车站以西,近0.5平方公里的田地、鱼塘、桑树地,包括墙壕村,后又征用了下塘范家田,土地仅存陈板桥村104国道(今杭长桥路)南侧的一小块农田。

  由于人多地少,红丰大队承包了嘉地建堆场上的装卸,还承包了五一大桥下煤场的装卸,田地少了,妇女难得出去干点农活。时值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红丰大队男人们,几乎每天能看到他们在嘉地建堆场上装卸黄沙、石子、水泥、黄砖、多孔板等建筑材料,他们走在跳板上翘上翘下,嘴里哼着“嗨呦、嗨呦”声,2人肩扛着建筑材料,在跳板上上下起伏的情景,令笔者钦佩,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年,农村里男劳力每干一天农活,到年底折算不到一元钱,而红丰大队的每个生产队,每干一天活到年底折算近2元钱,到年底分红,男劳力多的能分到近2000元,这在当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争工分的年代里,男人的全劳力满工分是10分,女人的全劳力为6工分。生产队每天早上派工时的场面耐人寻味,7队的男劳力,每天早晨坐在市河上永丰桥两边的石栏上,听着队长徐鼎才的派工,派谁到远的地方干活,有时会说几句牢骚话,但只能服从。

  80年代初,红丰大队逐步转型,办起了很多工厂,最先承包鹿山石矿。当年红丰大队按劳力分配,每个家庭派出一个成年男人,去鹿山石矿采石、运输石块。男人们戴着头盔,脚穿山袜,在石矿上每天干得热火朝天,吃住在矿上,每周末回家一次。几年后,红丰大队进行了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几乎同时办起了红丰石粉厂,红丰酒厂,接管了将要倒闭的湖州保温材料厂,体制仍是农民,不过,土地经征用,许多农民进了企业,成了城市居民。当年红丰大队的男青年找对象很吃香,只要恋爱成功,结婚后的农村老婆,户口都可以迁入红丰大队,并能进入湖城任何一家企业,成为城市居民。1991年,随着红丰大队解体,农村女青年和红丰大队的男青年结婚,户口准于迁入,但不能农转非。

  红丰大队有几位名人,70年代初,军队画家张天霖,就是红丰7队的农民,他边干农活边绘画,年轻时爱画花卉,尤其是荷花,后应征入伍,凭借着对绘画的执着,受教于宋玉麟、刘大伟等名家,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他的代表作《生路》《东海扬波》《潮来潮往》等作品获奖于全国美展,是红丰大队走出来的一位骄子。

  虞炳泉,是一位农民优秀企业家。1978年,他接手濒临倒闭的湖州保温材料厂,他瞄准了国内的耐火材料市场,勇于开发新产品,很快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有人说他接手湖州保温材料厂,是一时的冲动,实际上虞炳泉正是瞄准了实体经济的广阔前景,企业的高科技新产品,销售网已覆盖国内的大中型钢铁厂,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虞炳泉说:“以耐火材料为主,打造国内一流、国际耐火材料的知名品牌,奋力赶超、砥砺前行。”这是他的信念,也是他的寄语。2000年,红鹰集团兼并了2家濒临亏损的中华老字号“丁莲芳”千张包子店和“周生记”馄饨店,20多年来,2家老字号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千张包子、馄饨外,不断开发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新产品,“丁莲芳”辣酱、粽子,“周生记”的卤味系列食品,卤味鸡爪、酱香牛肉、卤蛋、扎肉等,是湖城市民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在湖城有几家分店。2010年,“丁莲芳”系列食品入驻上海世博会,站上了国际舞台。

  吉山大队、红丰大队,在时间的流逝中,离我们已越来越远,而在湖州的历史中,早已记录下这浓重多彩的一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巨幅国画《浙北揽胜》在我市制出
首届文学周后又一校园文化创新举措~~~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副刊
吉山大队和红丰大队
为“绿水青山”绘写时代新图式
“书法艺术进志和”启动
张先亭
潘季驯乡试名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