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先亭

  徐  湖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前,在湖州城南苏台山(又名学士山)过去一点的山湾处,史称“张公钓鱼湾”,在山脚处的小道上,建有一座凉亭,名“张先亭”,此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词人张先而建。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湖州市)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十年起,任宿州掾,历任吴江知县、嘉禾判官、屯田员外郎,后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治平元年(1064年)致仕归故里。他工诗词,在词坛上名声极响,与当时著名词人柳永齐名。他的词清新工巧,颇受人们的喜爱,因他词中有“眼中泪”“心中事”“意中人”之句,被人们称“张三中”,又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之句,被称为“张三影”。他还善画,为了纪念父亲张维,将其生前喜爱的10首诗,集中画于一幅图中,创作了《十咏图》,这幅绢本淡设色的山水人物画留传至今,也是张先唯一留存世上的作品。1995年,翰海拍卖公司在北京举办的秋季拍卖会上,国家故宫博物馆以1800万元购得而收藏。

  张先与苏轼是好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东坡由杭州通判升迁密州事,临行前,与张先等人同舟从杭州来湖,欢聚于碧澜堂,赋诗填词,歌伎弹唱,意犹未尽,当日,又泛舟至淞江,畅饮于垂虹亭,后人称这次相会为“前六客会”。

  张先衷于声色,80岁时,还迎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有一次,他与苏东坡等朋友相聚,苏东坡他们问其感受,张先笑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当即和诗戏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装。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他们之间是不拘于泥的。

  他生性疏放不羁,喜游山水,致仕归故里后,定居于南园故园(今莲花庄附近)。但他经常隐居在乡间,驾扁舟往来于杭州、湖州之间。特别是湖州城南碧浪湖至道场浜的河岸上,留下他跣足散发,游山登高和绾纶垂钓的身影。清同治《湖州府志》载:“晚岁,优游乡里,常泛扁舟垂钓为乐,至今号张公钓鱼湾。”乡里意指家族久居的农村或小城镇。由此是否可以认定,张先的老家是在道场乡道场浜一带?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在当地建起了这座凉亭以示纪念。

  张先亭为敞开式四角亭,飞檐翘角,亭基、亭柱和横梁都是用岩石琢成,十分坚固。南北向为通道,东面置一横石条作凳,可供游人休息,还可领略附近美丽的山水。西面砌墙,墙下有青砖砌成的台阶。天热时,附近怀有善心的农民常置一茶缸在台阶上,缸上写有“奉茶”两字,盛了茶水供路人解渴。笔者在读小学时,春游道场山,路过凉亭,曾喝过缸里的凉茶,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满嘴清香,舌上生津。

  凉亭的西墙上,绘有一幅彩画。据湖城耆耋老人回忆,题材取自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的鲁姑弃亲子救侄儿的感人故事,画面为一女子左臂环抱一孩,右手携一孩。传说这幅“鲁姑弃子画”是清代同治年间一位画家所作。在笔者少年时,此画已色泽斑驳,看不大清楚了,只有上面涂满和刻着“某某某到处一游”以及一些打油诗。

  张先亭建于何时?笔者查阅多种明、清时期的湖州地方志书,都没有记载,令人费解,疑是清末民初时所建。如是,传说中的画在时间上也不对了。笔者曾听一些老人说过,张先亭一度被讹传为道教的吉祥送子神——张仙,误称为“张仙亭”。由于张冠李戴,可能就在那时,有好事者在墙上画了这幅“鲁姑弃子”的画,从此,引来一些善男信女为了求子,在凉亭里烧香求神拜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杜绝。

  遗憾的是,张先亭在“文革”时被拆除,甚为可惜。如果凉亭保存至今的话,也可作为古迹了。

  张先殁后,安葬于弁山多宝寺西,不知他的墓还在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巨幅国画《浙北揽胜》在我市制出
首届文学周后又一校园文化创新举措~~~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副刊
吉山大队和红丰大队
为“绿水青山”绘写时代新图式
“书法艺术进志和”启动
张先亭
潘季驯乡试名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