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金芳
太湖蟹,吴越人也称螃蟹、大闸蟹、毛脚蟹。今年夏季连续高温,毛脚蟹数量下降,九月螃蟹大涨价。去年4两的母蟹百来元一斤,今年要180元左右一斤,期盼“国庆节”过后价格会降一点。一只蟹70多元,太贵了,不禁使我想起了稻田里随处能捕到,毛脚蟹不值钱的年代——“毛脚蟹腾云”的趣事。
我垂髫之年时,太湖西岸的农家普遍贫穷,但穷归穷,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今餐桌上的珍味佳肴,被誉为稀罕物的龟、蛇、蟹(本地溪蟹)之类很少有农人食用,乡野的田头地角,池塘沟渠经常可见。20世纪60年代初东太湖、北太湖的渔民开始在太湖里放养蟹(毛脚蟹)苗,过了“中秋节”巧有秋台风经过,太湖里的毛脚蟹就会经溇港往西太湖岸边的稻田桑地爬,因毛脚蟹比溪蟹个大,序属三秋母蟹黄肥公蟹膏腴,西太湖的农人们开始抓来浓油赤酱烧来吃。到了菊月,地边的红高粱开始成熟,抽穗后的稻田纷纷起沟烤田根外追肥,田沟中只要有新洞,一摸准有毛脚蟹。
我老家临许家浜而居,浜连浣纱溪,溪东流入太湖,出门见水,沿浜东岸筑石帮,帮上砖砌围墙,墙内建猪羊棚屋。那年秋台风带来强降雨,3天后洪水退去,父亲说,这场台风洪水准会使太湖里的毛脚蟹往许家浜里游,是捕蟹的正时候。他便用稻草绞成近30米长的草辫绳,到地边剪了红高粱放饭镬子上蒸熟,均匀地插在绳上,一头用中间有方眼的石磨子爿绑定沉入浜水里,一头让草辫绳翻过围墙顶放入围墙羊棚里拉紧绑定。
一早醒来,拖了鞋爿到猪羊棚屋,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叫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雾气朦胧中只见草辫绳上,隔三差五挂着一团团拳头大的泡沫。再仔细看,哪里是泡沫啊,分明是一只只壳青、肚黄、双螯粗壮的毛脚蟹吐着泡泡,蟹连着蟹像蚂蚁搭桥,笃悠悠地爬在草辫绳上。起先我还有点胆怯,待定神,胆也大起来,赶紧倒出装羊饲料的麻袋抓毛脚蟹。虽然手被钳了数次,但拎着一大袋毛脚蟹蹦跳着到正屋里欢叫着父母亲,那个开心劲犹如中了彩票大奖。
“毛脚蟹腾云”轰动了左邻右舍,大家纷纷聚拢来看。父亲道出了原委:秋天台风洪水后,气压时高时低,大气变化大,太湖溇港河浜里的毛脚蟹便吐起了泡泡,蒸熟的红高梁是毛脚蟹“强身健体”的高级营养品,最爱吃。待毛脚蟹闻到了香味,堆积的泡沫面积超过蟹体时,就借着水气顺着草辫绳“飞”了起来,蟹只会前进不会后退,“飞”过2米多的石筑砖砌墙,就顺着草辫绳吃着熟高粱往下爬,滚落在羊棚里。民谚云“秋风起,螃蟹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次猪羊棚屋里“飞”满螃蟹的美妙邂逅,让我在享受“顺手摘桃”惊喜的同时,也让我对大自然物候的奇妙,产生了美丽的遐思。此后好几年,过了“中秋节”,我总是守株待兔梦想着“毛脚蟹腾云”,好几次绞了草辫绳绑上大石头放入许家浜的水里,再翻过2米多砖砌围墙缚在猪羊棚的栅栏杆上,等待“毛脚蟹腾云”的好事出现,但再也没有遇到“螃蟹飞”的幸运。或许神秘和难得,才尤显大自然的造化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