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事多人少疲于应对 实现社会力量协同工作

“警务微网格”探索警源治理新路

  记者  俞黎新

  本报讯  “晟舍一家童装加工厂不肯退还预支款,有30万元!”10月27日,织里公安分局织南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某童装厂与某加工厂进行童装加工合作,因种种原因双方中止合作,但加工厂迟迟未退回预支款项。针对这一矛盾纠纷,民警梅文杰研究解决对策,把纠纷双方叫到“杨万青调解工作室”进行沟通协调,加工厂同意先偿还预支款项20余万元,这起矛盾顺利化解在“微网格”中。

  这是织里探索“警务微网格”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2022年,织南派出所创新打造“警务微网格”,把派出所辖区分成晟舍、利济两个大区、11个网格以及243个微网格,打造最小治理单元,探索警源治理“织南模式”。据统计,推出“警务微网格”后,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00余起,整改隐患3000余处,警情同比下降8.77%,影响安全稳定的重大案事件实现“零发生”。

  晟舍区块是织里童装产业的集中区域,有5600余家企业,流动人口占比88%,治安情况相对复杂。然而,派出所警力有限,常常处于事多人少、疲于应对的局面。面对新的变局,如何破题?织南派出所创新划分“微网格”,将派出所警力往社区、小区延伸,纵深布点。

  织南派出所所长王勇介绍,他们把各种社会力量融入每个微网格里,变公安机关“单打独斗”为网格力量“协同工作”,实现“信息共采、数据共享、难题共破、风险共防、社会共治、责任共担”。

  当前,基层派出所每天接报的警情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公安管辖的非警务警情,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大量警力。“这些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极易转化成治安、刑事案件。”王勇说,“微网格”正是分流非警务警情的利器,通过强化专业队伍分流处置,以“杨万青调解工作室”进行专业化、社会化联调联处,对未化解的纠纷,由微网格落地实时关注,打造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发生——处置——闭环”的全流程监管。

  借力数字化改革,“警务微网格”还打造“清警”数字化应用场景,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涉风险事件等录入系统,通过数据碰撞产生预警性、及时性的信息。同时开发人员报警异常预测分析、预防电诈、智慧巡防、涉童装产业矛盾纠纷等数据模型10余个,对分析出的警源治理指令,实时指挥派出所打防管控,实现一屏掌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图说
   第06版:法治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副刊
“警务微网格”探索警源治理新路
磋商会以法治护航桑基鱼塘
以点带面构建“135应急救援圈”
“警物联治”多元助力社区管理
传承红色力量
女子深夜掉进枯井被救脱险
一房东不整改消防隐患被拘
延伸司法职能 共治网络生态
基层应急演练
社区矫正对象经济困难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