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晓芬
本报讯 我市多个职能部门近期联合出台《湖州市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实施办法》,以协同治理助力网络平台健康发展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互促共进。“今年审理的一起外卖小哥交通事故案件,其中涉及的经济赔偿较为复杂,该办法的出台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相关纠纷有了明确规定。”市中级人民法院表示。
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始终树立“审理一案、示范一片”的理念,聚焦网络空间的痛点难点,把典型案例作为鲜活的法治教科书,不断延伸司法职能,深度参与网络生态治理,助推网络平台健康发展。
今年6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全国首例违法使用“COD去除剂”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污染环境案并当庭宣判。在承办案件过程中,法官发现在某网购平台搜索栏输入“COD去除剂”或“工业净水剂”字样后,大量商户销售“COD去除剂”“高效COD去除剂”“污水处理剂(COD去除剂)”等类似产品。于是,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案件判决后,向该网络平台运营公司专门发送《关于落实企业监管、担负社会责任的司法建议书》。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姜双林评价:“该案判决强化了环保企业作为污染治理最后一道环节的主体责任,之后的司法建议亦推动了网络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相关行业的监管,对引导整个行业依法合规治污,强化规范管理,系统性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从严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反诈”“净网”等专项行动,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案件352件,一批网络黑灰产业链犯罪得以严惩。同时,针对平台上热度较高的话题,两级法院与自媒体平台开展合作,进行官方政务解读,斩断谣言传播链条,强化风险提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面临被非法收集、滥用的风险。去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区域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刑事判决生效后,检察机关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法院主持下,该案最终成功调解,两被告自愿承担检察机关主张的所有赔偿金额,主动在全国性媒体公开道歉并消除侵权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项炯说:“我们把纸面上的法律条文转变为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利器,以‘刑事审判惩处+公益诉讼监督’的方式,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双重追究,给予不法分子有力震慑的同时,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全方位保护,进而形成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