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湖州分行作为系统内唯一的总行级绿色金融示范行,深植绿色发展理念,深耕试验区建设,以“碳中和”银行建设为主线,构建以碳减排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坚持绿色优先、生态优先,通过科技赋能、服务创新、资源差异化倾斜,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注入金融活水。
创新开展党建共建。该行与工总行现代金融研究院以党建共建为依托,开展绿色创新研究与实践,形成党建、研究、业务融合互促的良好格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样板,在碳核算、“碳中和”网点、产品创新、ESG成果运用、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为全行低碳转型提供湖州方案。
创新组织架构。2017年,湖州工行成立了分行绿色金融服务中心,以“一个中心、三个分中心”为落脚点,建立辐射全行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2020年,成立一把手负责的“绿色金融工作专班”。2022年,成立绿色金融一级部门,强化绿色金融向业务条线渗透。
创新融资产品。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创新,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通道。2019年以来,先后落地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绿水青山贷等绿色金融领域创新产品,累计投放相关融资超20亿元。创新推出“设备更新改造转型贷”“低碳转型贷”“零碳贷”“碳配额质押贷”“碳惠e贷”等,实施“碳足迹管理”,有效帮助企业盘活碳配额资产,为高碳高效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支持。
创新风控模式。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提升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水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将市金融办牵头建设的“绿贷通”融资主体ESG评价信息,纳入全行调查、评估、审查、审批、监督等各个环节,量化评估环境风险,提升本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保持风险防控前瞻性。
创新开展碳中和银行建设。在投融资端,持续做大绿色融资规模,稳步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机制,建立“风险识别—分类—评估—控制—监测”绿色信贷操作体系,将投融资客户碳表现纳入客户总体评价;做好转型金融服务,为高碳高效企业、具有显著减排贡献的转型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自身运营端,作为总行“碳足迹管理数据统计系统”首批试点应用机构,建立自身排放管理目标及相应的能源资源消耗使用管理制度;印发《湖州分行绿色运营行动方案》等,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日常运营各环节;将财务资源配置与机构绿色运行成效有机结合,设立“绿色办公星点金”奖,对网点实施类差异化考核;制定《关于做好自身运营节能降碳工作的通知》,从科技基础设施、建筑基础设施、日常办公、重点用能四个领域明确节能降碳实施路径。
创新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2022年,湖州工行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牵头《工商银行湖州分行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率先构建项目投融资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方法学并在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为金融机构在项目早期阶段识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技术路径。
截至2022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222.3亿元,较年初增加72.8亿元,增速48.7%,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1.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全口径贷款比重23.4%,较年初提升5.34个百分点。
文/肖黎
案例
发放系统内首笔节能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转型贷款
日前,湖州某老牌钢铁企业提交的一份能效提升综合节能改造项目贷款申请报告,经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审核批准并顺利全额发放。这是自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推出后,全国工行系统发放的首笔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
本次设备更新后,该公司电弧炉冶炼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可从76.22千克标准煤/吨降低到67 千克标准煤/吨,达到标杆值,每年可节约2300吨标准煤。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减少了碳排放量,有利于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决策部署,人行、财政部等部委针对十大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出台了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两方面的优惠政策。湖州分行聚焦重点领域主动对接,与同业比专业、比服务、比效率,率先落地节能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转型贷款。
湖州分行作为总行级绿色金融改革试点行,积极构建与低碳转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下一步,该行将持续推动碳密集行业向低碳转型,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
案例
构建项目投融资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数据表明,全球一半以上的GDP产出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金融机构在社会资金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投资方向会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因缺乏全面综合性的生物多样性金融框架和标准体系,导致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项目难以界定。
为有效防范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风险,发挥工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工行湖州分行探索构建项目投融资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牵头开展了《工商银行湖州分行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并在2022年中国绿金年会上发表。
该行从项目投融资层面入手,研究构建贷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风险与影响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构建在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之上,主要从行内存量项目库中选取淡水渔业、禽畜养殖、果蔬种植等与生物多样性关联度较高的作为试点,通过识别冲击事件、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途径,来分析此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性和项目实施可能引发的水质退化、水文条件变化和自然栖息地破碎化等环境变化,建立包括项目地理位置影响、项目生态影响、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在内的评估方法学。
该方法学的构建,为金融机构在项目早期阶段识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技术路径,有助于减少与生物多样性负面影响高的行业和活动相关联的投融资,或引导项目实施方采取补救措施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友好和正面影响的投融资。如,湖州分行信贷支持的长兴县吕山乡湖羊智慧养殖示范园,以畜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建立农牧林配套循环的生态牧业系统。
案例
建立健全转型金融长效发展机制
工行湖州分行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结合业务经验,发展与产业转型相适应、区域发展相协调的转型金融长效发展机制,就转型中的类型识别、服务产品创新、绩效考核、信息披露和全流程管理进行明确。该机制建设方案已获得湖州市2022年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奖。
该行通过建立转型识别机制,实施精准对接。积极利用外部披露信息,从客户和项目两个维度滚动编制营销清单,用“正面优选+负面排除”法双向遴选支持对象。建立转型核算机制和融资主体碳账户,量化转型评价,对转型目标、技术路径、预期减碳效应等关键要素进行针对性审查。健全碳绩效考核,从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内部经营绩效两个维度激励转型业务落地。完善信息披露,开展全流程管理机制,将信贷资产分为绿色、棕色、转型三个资产篮,在存续期的定期检查中,跟踪ESG和工业碳效变化,对出现负面变化的向前台部门预警风险,给中台部门提供参考,形成闭环管理。积极创新转型产品,围绕“减碳”意愿与成效,推出多款转型创新产品。
通过机制改革和产品创新,该行积极助推了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的转型业务。随着项目的陆续投产,环境效益逐渐显现并不断增加,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案例
发展生态信贷激活“鱼桑”共富基因
湖州分行积极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为桑基鱼塘产业发展提供授信资金支持,精准滴灌注活水,助力产业发展壮大。
桑基鱼塘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已成为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和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南浔区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该系统201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国家展主展区素材,为全国乃至全球贡献了湖州智慧。
工行湖州分行此次信贷支持旨在激活“鱼桑”共富基因。如支持浔味堂等产业龙头企业,助力构建蚕、桑、鱼等产业联盟,辐射带动蚕农开展农蚕良种繁育、果桑加工等,推进桑基鱼塘产业发展;支持生态鱼基地、生态米、生态果桑与桑叶茶、生态菱等一批生态产品基地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助力其发挥科研技术力量挖掘桑基鱼塘系统科研要素,提升蚕桑产品附加值。
独特的鱼塘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该行为乡村旅游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助力完善道路建设、水上交通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
生物多样性项目以公益或准公益为主,项目周期长,无法产生短期经济收益与明显的经济回报,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此,该行通过“环境保护+产业运营”的项目运作方式,用项目收益实现内部反哺,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激活经济,促进生态价值货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