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事业造就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单列专章集中阐述、统筹谋划,鲜明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不仅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人才强国作出了顶层设计,也对高校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植根地方的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湖州学院将勇担湖州招才引智“主阵地”“主力军”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资、学科、平台优势,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加强全链条设计、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在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上持续用力,全面奏响人才引育“好声音”,努力成为湖州优质人才的“蓄水池”、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高等教育的“金名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自成功转设以来,湖州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目标,紧扣湖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脉搏,深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田沃土,围绕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多措并举,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跑出招才引智“加速度”,人才引进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学校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总数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44%,博士总数、高级职称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58%,人才引进总量、质量均位居在湖高校首位,人才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要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对标省、市委要求,努力探索新时代人才强校工作的“湖院方案”,让湖州学院成为各类高素质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党管人才”,把牢人才引育“定盘星”。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始终把握人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着力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精神激励、服务保障,提升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实效,加大团结凝聚、教育引导、联系服务各层次人才的力度,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的人才发展优势。
突出“引育用留”,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完善招才引智工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谋划高层次人才发现渠道和引进策略,精准定位、靶向引进人才。紧紧围绕省委书记易炼红对湖州加快发展提出的“2369”指示要求,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坚持学科聚才、平台纳才、团队吸才,广开引才渠道,坚定不移地以行业特点强化学科特色,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面向湖州重大战略需求和“六个地”“九个美”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着力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围绕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深入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各类人才争做“大先生”,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突出“结构优化”,建好优秀人才“强梯队”。强化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个性化人才培育模式。立足高校和湖州发展的实际需求,放大人才引育视角、提升人才引育精度,在重视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同时,加大青年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进一步形成“参天大树”与“茵茵绿草”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实现人才队伍“顶峰高度、整体宽度、基础厚度”协调发展。加强新引进青年教师的选聘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青年教师成长机制,为处于学术成长期的人才打造优质学术环境,支持青年优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突出“改革创新”,营造人才发展“好生态”。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政策环境、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为人才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切实增强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加快推进“破五唯”,树立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多维度、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科研育人的积极性。优化常态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随时了解人才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政策,让广大人才在湖州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发展。
(作者系湖州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