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卫生健康委

建好“家门口”医院 解好“大医改”命题

  健康,是每个人的诚挚期冀。

  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家门口”医院和健康“守门人”,被赋予了更多更大的责任。

  心系期盼,肩扛重任,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打造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为引领,以全市域健康共同体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为深化综合医改提供破题方案。

  不负所托,数据为证。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二,基层就诊率持续保持在70%以上。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召唤奋进。站在新起点,健康“守门人”心怀人民、筑梦不歇……

  关键词:规范标准

  镜头:2月6日深夜,南浔区旧馆街道港胡村村民潘玉芳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伴随着头痛、发热,一测体温38℃。怎么办?深夜里的她有些无助,但很快,她想到之前听说村里卫生服务站有个“云诊室”,是24小时在线的。来不及多想,她决定去看看。没走多远就到了,果然,“云诊室”的灯亮着!刷身份证、按照提示点击屏幕,视频连接上了旧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医生朱建国。诊断、开方,几分钟的功夫,潘玉芳在旁边的“云药房”取到了镇痛解热药,当晚,症状就得到了缓解。

  “像这种情况,以前要跑医院,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旧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姚剑芳介绍,港胡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A类智慧健康站标准改造而成,设有云诊室、自助检测区、远程会诊室、全科门诊室、中医治未病室、药房等功能室,因为硬件设施齐全、医疗资源充足,深受群众信赖。

  打法:为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我市按照“城区15分钟、农村20分钟服务圈”的要求,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特别是对于1000人以上无村卫生室的村居进行重点补齐。

  通过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去年,德清县在全省率先出台《美丽村卫生室建设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明确了美丽村卫生室的建设要求、服务保障、服务内容及要求、评价与改进,为打造美丽化、规范化、智慧化的村卫生室探索了有效路径。

  规范发展,但又各具特色。近年来,我市坚持“一院一品”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形成了中医、康复、骨伤科、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培育基层特色专科107个。

  数证:去年,全市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提前完成省定任务。目前,全市共有村卫生室服务站702家,规范化率96.72%。

  关键词:慢病管理

  镜头:71岁的吴仁法有高血压病史12年,常年服药。半年前的一天下午,他突然感到胸闷胸痛,被120急救车送往德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

  第二天,他所在社区新安镇勾里社区医生陈奇电脑上的“慢性病智慧平台”跳出了提醒信息,获知了吴仁法因冠心病就医线索。他立即电话联系预约,上门对患者进行出院回访、健康评估、健康宣教。

  “对于一般人群、五慢病高危人群、确诊人群,慢性病智慧平台分别进行健康宣教、风险评估和建档,实现了慢性病闭环管理。”新安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员王亚平介绍,和以往相比,有了这个平台的提醒,医生在手机上就可提示患者监测血压、血糖,查看患者健康指数和就诊用药检查等情况,在发现患者及管理上缩短了时间,提升了群众的健康体验,也减轻了社区慢性病管理员的负担。

  打法:慢病需要全周期管理,为此,2020年,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两慢病为突破口,以两慢病“健康画像”为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全市域推动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依托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综合推进医保支付和基层补偿机制改革等配套措施,推进分级诊疗改革,完善老年人两慢病健康服务。截至目前,已建成慢性病一体化门诊38个,组建融合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855个,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标准化、全周期的慢病管理服务。

  2021年底,启动慢病服务共富班车,纳入慢病门诊保障范围的城乡居民参保人员,慢病门诊统筹基金支付限额在现有标准之上分别再增加600元和500元。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分别将签约患者免费服用指定高血压、糖尿病药品纳入民生实事。

  数证:目前,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2.35%和72.04%,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到69.61%和60.94%。

  关键词:健康体检

  镜头:一听说今年的健康体检开始了,家住安吉县递铺街道山头社区的张小根马上安排时间,“其他事情可以缓缓,体检最重要。”2月15日一大早,他来到了递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什么对健康体检格外上心?据递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方介绍,张小根每年都体检,去年5月,他在体检时发现了血糖升高。医生告诉他要引起重视,除了饮食干预,还要定期服药。遵照医嘱,他目前的血糖稳定。“毛病发现得早就好,该吃药就吃药,该治疗就治疗。所以,要定期体检。”张小根说。

  2月15日当天,张小根放射拍片时发现右下肺心缘旁少许斑片影,经社区医生预约,2月16日,他来到县人民医院CT复查,确诊为右肺实性小结节。“医生说定期随访就好。”张小根松了口气。

  打法:健康体检,作为一种预防措施,可以尽早地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干预处理,避免小病变大病。着眼于普惠均等、同质同标,经过不断优化完善,我市市本级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均可进行免费体检。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周期统一为每年一次,其他一般人群每两年一次。同时在全省统一的基本体检项目基础上,增加了甲胎蛋白、血尿酸、胸片DR等服务项目。

  为实现全流程闭环服务,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牵头医院统筹医疗资源,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比如体检报告解读、超声检查等。对疾病疑似情况,由家庭医生上门送达报告、入户健康指导和不良情况干预,并持续跟踪管理。    

  数证:去年,全市完成城乡居民健康体检93.03万人,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143.12%,异常情况检出率达17.8%。

  关键词: “病床”服务

  镜头:“许大爷,我们又来了。看起来这几天精神不错。”2月22日一大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张东伟和吴兴区妙西镇卫生院王村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一起来到许大爷家中,开展家庭病床上门护理服务。

  许大爷高位截瘫,长期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需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压疮护理服务。2020年,王村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为许大爷建立了家庭病床,并定期上门服务。

  “针对患多重慢性病、瘫痪失能、长期卧床且需持续治疗的各类患者,我们经过评估建床,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市级专家和卫生院医生,每两周上门服务一次。”妙西镇卫生院副院长沈丰萍说,实施三年以来,已有40余名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受益。

  打法:为提升基层家庭病床服务能力,破解基层医疗人员不足、专业技术力量不够等问题,我市通过深化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由牵头医院定期派人给予技术指导。

  同时,不断规范家庭病床服务各项流程,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家庭病床服务与管理规范》,对建床规范、服务内容、诊疗管理规范、撤床规范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制定了《湖州市家庭病床管理技术规范》,以此来带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升基层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数证:去年,建立家庭病床3495张,为长期卧床、术后康复等患者提供了居家诊疗和护理服务。

  关键词:基层急救

  镜头:2月14日下午4时15分,家住长兴县和平镇的王女士因心脏骤停,被120急救车送到了和平镇卫生院,经过气管插管、呼吸机、心肺复苏、吸痰及血管活性药物等一系列抢救措施。38分钟后,王女士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到了上级医院。

  回忆起这惊险的经历,家人和患者至今心有余悸,“幸亏送得及时、卫生院抢救得及时,如果送到县人民医院,路远至少要多耽搁半小时。”

  “我们科室有4名医生、7名护理人员,除了一般的急诊需求,像这样的重症急救每年有几十例。”和平镇卫生院急诊科主任雷京焘说,这些年来,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经过市、县级的分层分级培训和上级医院专家的现场指导,急救团队建设得到强化。

  打法:疫情考验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处置能力。三年来,基层人员全面参与常态化和应急核酸采样、流调排查、集中隔离观察、社区监测、隔离救治等各项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在今年年前那波疫情中,进一步发挥基层“哨点”监测作用。推动基层发热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基层发热诊室通过预检分诊、乡采县检,实现基层发热病人的闭环管理。落实驻村医师1050名,对重症患者实现早发现、早识别、早治疗和早转诊。

  数证:全市6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规范建成发热诊室,基层发热诊室就诊率达50%左右。

  关键词:“守门”使者

  镜头:提起吴兴区凤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沈忠,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沈主任不仅把居民的健康状况摸得一清二楚,甚至连生活习惯、爱好性格都了解不少,居民都很信赖他。”

  1991年从嘉兴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沈忠回到家乡,看到所在的村缺少医生,他便毛遂自荐做起了乡村医生。长期以来,他潜心学习,通过自学、培训、进修以及请教上级医院名师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医德高尚,作风严谨,技术精湛,学习努力。”指导老师、市中心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兼中医科主任施杰民评价。

  因为业务过硬,他成为了团队的定海神针。记得在2008年,他接诊了一名心衰患者,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家属无助得想放弃治疗。“既然患者把生的希望寄予了我们,我就要尽全力去做到。”沈忠组建联合诊疗团队,根据病情特点、心理状态等做出治疗方案。在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料下,奇迹发生了。

  奇迹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学习、一遍遍的实践。作为全科医生,他经常性开展脂肪瘤、皮脂腺囊肿等门诊小手术,让患者在“家门口”消除病痛。

  打法:“守门”使者如何引进来?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力度,累计招录定向培养生1360人。

  在培育方面,探索村医本地化培养模式。2018年,安吉在全国创新实行“中医师承+定向培养”本土化培养乡村医生新机制,从全脱产学习、跟师实践全科轮岗再到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去年9月中旬,44名“中医师承”首批学员正式入村上岗。

  依托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以导师制形式,持续加强基层医坛骨干和基层急救人员的培训。

  数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上趋于年轻化,40周岁以下人员占比57.7%,本科以上人员占比44.64%,队伍整体素质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文/王炜丽

  本版资料图片由市卫生健康委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向两会报告
   第05版:向两会报告
   第06版:向两会报告
   第07版:向两会报告
   第08版:向两会报告
   第09版:向两会报告
   第10版:向两会报告
   第11版:向两会报告
   第12版:向两会报告
建好“家门口”医院 解好“大医改”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