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吴兴区埭溪镇抢抓机遇、夯实基础、谋求跨越的一年,是全镇在宏观形势变化中经受考验、聚力发展、蓄势赶超的一年,也是全体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奋勇争先、真抓实干的一年。
这一年,埭溪镇以“建好时尚谷、守好大水缸、走好共富路”的战略定力,保持“抢的意识”“拼的精神”“战的姿态”,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10.2%;规模工业总产值70亿元,同比增长5.1%;规模工业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6.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6.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2.6亿元,同比增长20.4%;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72.5%,其中工业性投入8.4亿元,同比增长36.1%,服务业投入9.4亿元,同比增长124.2%,高新技术投资2.7亿元,同比增长80.3%;合同外资5.15亿美元,同比增长312.1%。
一年来,埭溪顺利完成综合性区域品牌“山味埭溪”的发布,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国际时尚美妆博览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功承办“宋词之州2022中国词学高峰论坛”活动,创建“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乡镇”和省级“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时尚谷生态廊道”被纳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碳中和林建设名单,上强社区列入浙江省第四批未来社区创建名单,在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大会中作为唯一乡镇代表交流发言。
抓统筹 提能级 打好全域提升大会战
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增动能、抓转型、优空间、强要素为主攻方向,持续推动全镇中心工作开展。一是高站位谋划品质新城。推动工业园区整治提升、启动镇区更新提升工作,获得阳山时尚谷和埭溪镇工业片区控制性详规批复;上强未来社区完成实施方案并成功通过市级评审,完成省级系统备案;完成梅峰片区五村村庄规划编制;104国道改线(埭溪段)工程已完成土地预审、稳评,征迁工作全面启动。彻底转变多年以来的农民联排安置模式,有效提升城镇品质。
二是高标准完善全域建设。“时尚谷”产、城、园三大片区建设同步推进,国际美妆时尚博览中心已投入使用,国际配套产业园、官泽人才公寓基本完工;经开标准厂房、文商综合体、情景商业街持续推进项目建设,下沈港一期景观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已进场施工。完成老虎潭水库下游及周边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一期,二期已完成总工程量40%;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及83个终端的全面维修,对老虎潭水库上游23个终端全面升级。优化城镇交通管网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大中修、路域环境项目24个,实现绿化、亮化全覆盖,划定镇区第一批9218个车位社会化管理经营。
三是高要求优化土地配置。持续优化工业用地配置,本年度,全镇新增工业用地412亩,保障了力聚、多面体等一批省重大产业项目。以低小散整治、旧厂区改造、低效企业提升、化工园区提效等为抓手,针对工业园区企业实行“四色管理”,排定重点腾退企业,全年签约30余家、收储地块520亩;实施8个零土地技改项目,总投资2.5亿元。完成绿化造林165亩,莫家栅村成功创建市级“一村万树”示范村;针对老虎潭上游林地资源,和南太湖新区法院签约挂牌司法碳汇修复基地,成立“共富基金”,每年累计可为保护区居民产生700万元效益。
抓产业 提质效 打好发展质量突破战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借全区美妆产业发展东风,推进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一是产业转型不断提级。以“时尚”为主题,制定招商引才新政及电商新政,致力项目人才集聚,进一步催生“时尚电商”发展业态。推动经开集团产业基金筹划,对接多家配套基金企业,为优质招商引资项目提供资金保障。签署《共同推进中国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两地化妆品行业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是工业经济不断提质。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个,其中3亿元以上7个。倒排项目进度,完成大好高项目认定5个、新开工入库项目12个、竣工项目8个。做好培大育强,提升园区质量,已累计培育2家省“隐形冠军”企业,占全区50.0%;华宝油墨成功评选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3家,占全区27.3%; 4家企业成功获评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完成力聚主板上市资料申报和征询,加快培育3家企业上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招引力度,认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到岗2名国家级和省级人才、新入选3名国家级引才计划人才、引进4名外国人才、5个团队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
三是乡村振兴不断提标。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工作,全年完成整治优化11716亩,上图入库14559亩。完善水利设施建设,配合区水利局做好三八水库、向阳水库等5座水库的放空设施改造,七庄溪清淤整治工程已开工。做好农业转型升级,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入选农业标准地项目2个、省级农业双强项目2个、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1个、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大好高项目2个。围绕强村固收、固本强基思路,20个村实现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其中11个村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在全镇4个湖羊养殖场建立帮扶基地,带动80户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规范农民自建房,制定埭溪镇农民建房管理办法,全年受理申请40宗,审批通过33宗,通过联合执法有效制止、拆除违建共计29宗,促进农民建房有序管理。
抓民生 提服务 打好基层治理立体战
聚焦民生事业发展需求,全面提效基层治理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一是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推进平安埭溪建设,成立镇社会治理中心以及阳山、上强、老虎潭、梅峰四个社会治理分中心,实现基层部门联动,多次在市区现场会进行推广;建成老虎潭生态联勤警务站,形成公安、执法、村社、网格联勤联动机制。综合行政执法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试点,本年承接21个领域1053项执法事项,共结案225件,结案率100%;受理投诉举报84件,同比下降42.9%,群众满意率达100%。
二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开展“乐业湖州”共富班车系列工作,全年开展4场镇级招聘会,参加12场区级招聘会、11场外地招聘会,参与企业达260家,提供就业岗位1800个,通过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580人。开展重点人才培育,新增大学生创业人员87人,发放各类贷款、补贴累计1280万元;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全年引进大学生及各类人才1100余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100人,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顺利完成2.3万人城乡居民保险参保工作。
三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93万元;推进水库移民帮扶工作,完成全镇2601名直补移民人口核定。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抓作风 提形象 打好风气建设阵地战
建制度、抓作风、提效能,提升乡风民风,打造“埭溪铁军”。一是转好民风。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实现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全覆盖,培育星级文化礼堂3个。盘活镇区老街文化资源,以“微改造、精提升”构建本土化、特色化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圈”。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着力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了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二是带好干部。针对全镇36名35周岁及以下年轻干部制定实施“埭溪镇溪望成长计划”等培养计划,提升干部“能做、会说、善写”能力;深入推进“头雁”工程,举办村书记擂台赛、走看赛、工作亮晒交流会等4期,锻造堪当重任的村社干部队伍。以工作效能为核心,制定《埭溪镇机关干部积分考核制管理办法》等考核管理办法5个,引入“本职工作、联村工作、争先创优”等量化指标进行累计积分,全面考核干部岗位履职工作和重点任务年度完成情况。
三是定好规矩。制定《埭溪镇村级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规范村级招投标程序,确保村级工程在各个阶段有人管、管到位、管到底,全年完成招投标项目112项。出台《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制定内审工作计划,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每三年轮审一次,已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专项审计三个类别共13项内容重点开展审计工作。
文/李则名
本版资料图片由埭溪镇提供
抓品牌 提标准 打好融合提升转型战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需求,打造全域特色品牌,做深做实精细化管理,不断革新全域旅游新模式。一是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成立精细化管理办公室,常态化开展例会20余次,下发交办单300余份,督办解决问题1000余个;研究落地城警联动等十余项机制;吸纳志愿者7348人,全方位做好城镇秩序管理。修订埭溪镇全域美丽考核办法,完成19个行政村垃圾收集房改造,茅坞村和五石坞村完成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开展“清新园区”、污水“零直排”省级标杆园区建设,提升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编制《老虎潭水库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守好湖州人民的“大水缸”。
二是旅游模式持续革新。推动零散旅游资源收归国有,完成埭溪镇旅游整体规划设计,重新规划全域文旅运营思路。推进“一山一关”连片运营,完成驾云山、耀武关整体征收工作,开展景区运营招商;推进“特色三谷”差异化运营,持续规划“时尚谷”整体运营方案,梅岭漫谷已完成上级部门验收,赢谷生命项目实现一期正式运营。
三是全域品牌持续深化。围绕“美妆、美景、美食”,打造综合性区域品牌“山味埭溪”,青山服务区门店实现开张运营,IP主题礼盒产品推向市场销售,深受消费者好评。坚持做大“区域美妆”品牌,美妆保税选品基地正式对外运营;推动自主品牌推出埭溪元素主题礼盒;不断打响知名度,实现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200余篇。不断挖掘“本土美妆”品牌,抓牢抓实小微美妆企业培育,完成4家企业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完成3家企业化妆品许可证取证。
展望篇
今年,埭溪镇将立足“共同富裕”主题,稳中求进、进中求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导向,再接再厉、奋勇争先,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以“沸腾”状态干事创业,打好转型攻坚战,在各项攻坚中做出埭溪特色、展现埭溪风采,推动埭溪实现新发展。
全镇将坚持产业带动、转型为要,着力提升经济活力;坚持城乡统筹、补齐短板,着力推动美丽宜居;坚持民生为本、久久为功,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务实高效、深化改革,着力完善治理体系,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肩负起高质量赶超发展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