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祝福语中,大家都喜用“身体健康”来表达诚挚祝愿,可见,“健康”饱含着太多的期待与寄托。
回应关切,一年多来,全体湖州卫健人怀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疾驰奔跑,风雨兼程,一路留下深深印记:
我们打赢了新冠救治攻坚战;
我们获得了浙江省综合医改绩效评价“五连冠”,第4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
舒心就医的成效写在了一张张老百姓的笑脸上;
……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在湖州享受健康生活。卫健人正努力描绘湖州打造全市域健康共同体,建设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的“壮美画卷”。
丹青逐梦新征程,蓄势起跑正当时……
诊疗可就近
在湖州,随着分级诊疗的格局的构建,大病小病上市级医院已慢慢成为历史。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专家张强华近日来到八里店镇卫生院骨科康复科联合病房,看望病人施奶奶恢复情况。
原来,张强华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常态下派八里店镇卫生院的市级专家。前段时间,施奶奶不慎摔倒,导致右下肢不能活动,卧床不起。要不要手术治疗,家人一直举棋不定,就在卫生院咨询了前来坐诊的张强华。得到专业意见后,老人很快上转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手术。
术后,经过专业评估,老人转至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
“分级诊疗,就是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说起这段探索的过程,湖州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坦言不容易,一直以来,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卫健领域的一块短板,老百姓看病习惯往大医院跑,一方面使大医院门诊量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也使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受到限制。
要破题,同样不易。湖州的每千人执业医师数并不高,如何才能让341万湖州人民都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布局!盘活资源!从2017年起,湖州在全省率先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又开始城市医联体探索,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域全覆盖。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基层就诊率稳定在70%以上,“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成真。
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除了常态下派名医等“输血”举措,我市还通过学习进修、师带徒等“造血”形式,提升基层医疗人员业务素养,增强基层实力。
就在张强华常态下沉的八里店镇卫生院,叶青担任院长,他另一个身份是市中医院名医吴昌安的徒弟,虽然年长师父几岁,但是他认真学习的劲头一点不打折。
每周三,吴昌安下派到卫生院坐诊,叶青就跟随在一旁,听病情、写医嘱,有时还会和师父探讨一番。“有了师父的带教,我学习更有体系,以前我的思维比较固定,从师父身上学到了许多经验,受益良多。”叶青说,自从师父来了之后,中医科在卫生院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为实现疑难重病市内解决的目标,我市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育、重点学科建设等,加快打造长三角市域医学高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年来,微创介入诊疗技术飞速发展,诸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二尖瓣钳夹术(Mitra Clip)等诊疗手段能为病患带来福音。几年前,此类疾病的诊疗需要转诊至杭州、上海等上级医院进行。
2021年以来,市中心医院心脏瓣膜团队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团队的支持下,不断攻坚克难,逐一打破技术瓶颈,顺利攻克主动脉瓣微创置换手术。现已能独立开展各种高危人群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
高超的医术,是最好的代言。
辗转上海、广东多家大型医院就诊治疗,15岁男孩的病情还是没得到控制。孩子在紧张、害怕、生气时,身体就会不自主扭动,大声叫喊,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每日发作1至3次,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
听闻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在业内的实力,家人带着孩子来到了湖州。经在医院儿少心理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分离转换障碍、抽动障碍,王轶虎主任团队通过科室讨论,制定精准治疗方案,给予心理暗示和药物治疗,使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出院后,患者病情一直稳定,没有类似发作,在广州生活的一家人,时常还会联系、致谢湖州恩人。
账本再“瘦身”
安吉县递铺街道山头社区的张小根以往有个头疼脑热总喜欢跑医院,而现在,他都会先去家门口的卫生院,或者找签约家庭医生。
“签约家庭医生包干自己所管区域村民的健康管理,不仅方便群众就医,还减轻了看病费用。”安吉县医疗保障局介绍,这得益于安吉在全省创新推出的门诊“按人头总额包干”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激发医院和医生控制医疗成本,医院成本控制了,老百姓的支出还能下降。比如说,病人辅助用药少吃了,不必要的检查不做了,承担的费用自然也就降下来了。”市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才能让群众的健康账本进一步“瘦身”?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全市域“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医保领域改革、医药行为监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缓解看病贵问题。
向药品居高不下“开刀”,近年来,自上而下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早在2014年,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药品按进价销售,让老百姓看病更实惠。以药品集中采购落地为突破口,全市域调价6次,累计释放改革红利23.7亿元。
为确保合理治疗,我市常态开展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诊疗“三合理”专项检查,根据住院患者平均总费用、平均药费和平均耗材费等相关指标,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和部分规模较大社会办医院中选取有关病种病历开展联合点评,建立了“检查、评价、分析、整改、再检查”闭环管理机制,切实维护患者利益。
看病少跑腿
半个月前,南浔的吴女士因膝关节扭伤肿痛,在当地医院做了磁共振。这段时间以来,她感觉疼痛感没有太大缓解,于是挂了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刘伟的号来就诊。
输入吴女士的就诊信息,电脑界面上就自动弹跳出一个健康大数据提示框,显示了吴女士近段时间在湖州市范围内的所有检查检验信息,并提示是否选择互认。点击“互认”选项后,刘伟查阅到了之前的磁共振影像,从中看到,半月板有破损,侧副韧带损伤。根据这个情况,他建议吴女士手术治疗。
检查检验数据互认共享,是我市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市通过数字化改革来打通医疗服务的堵点、破解看病难的痛点,构建起了数字健康万物互联体系。
现在在湖州看病,市民可以预约挂号实现精准诊疗,如果不方便出门,还可以上互联网医院,看好病还能在家“医后付”,老百姓健康体验感节节攀升。
跟着数据一起跑起来的,还有医务人员,通过“互联网+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他们给病人送去了春风般的温暖。
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保健集团织里院区太湖分院的护士陆琪琪近日来到家庭病床建床病人胡奶奶家中,指导其家人进行尿管护理、褥疮护理等,“最近天气热,要经常翻身擦洗,预防褥疮……”。
“以前每次去一趟医院,折腾几个小时不说,老人还受罪。现在方便多了,就在家里等医生护士来,不仅专业,态度也特别好!”胡奶奶的女儿说。
为了提升家庭病床服务质量,市第一人民医院还牵头起草了关于家庭病床服务的系列地方标准,明确了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机构与人员、服务内容、服务程序等,对肿瘤晚期、脑卒中、肺心病、尿毒症等患者在家中接受正规的医疗服务,减少来往医院的不便并减少医疗支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就医更安心
安全,是医疗服务的底线。
“近年来,我市通过‘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春风行动等,持续破解了一系列看病难、看病贵等痛点、难点问题,医疗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和不和谐的现象。”市卫生健康委介绍,从2021年起,我市启动医疗机构“放心、安心、暖心”工程,通过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治理行动、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清廉医院建设等,整顿和规范医疗秩序。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湖州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市域妇幼健康联合体,牵头单位市妇保院通过下沉指导等方式,推进各级机构妇幼健康基础建设特别是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补齐生育相关服务短板。2022年,组织专家152人次对成员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开展应急演练20场。
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妇幼健康辖区管理16项指标中,有3项满分、13项提升,其中孕产妇零死亡。
医生和患者作为健康利益的共同体,建立和谐、友善的双方关系是双方共同的愿望。一旦发生不和谐怎么办?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湖州市新时代医疗纠纷调解处理中心来解决。
调处中心组建了医疗、法律、心理方面的专家团队,提供7×24小时上门服务,发生纠纷第一时间赴现场处置,全力将纠纷从院内转移至院外,复杂案件进行专家评鉴,用专业的力量、第三方的角色,来帮助医疗机构化解纠纷。
防疫获点赞
我们在一起、坚守一定赢,这是一段难忘时光。
2022年,全市卫健系统3万多名干部职工,逆行奋战、任劳任怨。从烈日酷暑下的坚守,到寒风呼啸中的忙碌;从争分夺秒“流调”,到通宵达旦“追阳”;从挑灯会商研判,到现场指挥调度;从3天1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到拼尽全力的医疗救治;从连夜受命驰援,到星夜集结出发;从一线调研摸底,到带病上岗作战;从风驰电掣院前急救,到千方百计血液保障……
从年头唱到年尾,战“疫”之歌唱出了义不容辞、唱出了众志成城。
特别是在年底的医疗救治中,我市在试点医院构建由急诊(发热门诊)、呼吸综合门诊、阳性康复门诊、互联网门诊组成的四级分层联动诊疗模式,对症施治,确保新冠救治通道高效畅通。
“特别是在疫情高峰期间,医院充分发挥城市医联体牵头医院和网格协作医院作用,探索实施‘集团+网格一张床’管理模式,组建医疗救治协作网络,建立床位联动统筹调配机制,由医院入出院管理中心统筹集团床位,建立双向转诊救治服务链,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加大了患者的救治效率。”市中心医院介绍。
有志者事竟成。湖州,从未因为一次疫情而进行大规模的区域封控、也从未组织大规模的人员转运隔离;成为全国防疫最好的地区之一,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央视国际频道向全世界讲述湖州救治方案。
文/王炜丽
本版图片由市卫生健康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