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松泉
孙子笑嘻嘻地问我要吃什么棒冰?我搜索了脑海中有关棒冰的画面,脱口而出,说:“赤豆。”精良的外包装上一支青绿外皮包裹着粒粒饱满赤豆的画面分外耀眼。面对特写镜头中两粒“相思流心,口口清甜”极富挑逗的的赤豆,我感叹道:好诱人啊。我缓缓地剥去内包装,小心地轻轻地咬一小口,软软的,满口炼乳的清香,完全颠覆了我对赤豆棒冰的固有记忆:硬梆梆的、冰冻的赤豆,咯牙。我慢悠悠地将整支棒冰含化,却不曾吃到一粒赤豆。现在的赤豆棒冰,与过去的相比较,形体上是宽了一些,口感上的柔和是过去的赤豆棒冰无法企及的,只是已经完全没有了一丝儿儿时棒冰的味道和赤豆纯真的香气了。
儿时的赤豆棒冰,3分钱一支,是最大众的棒冰。奶油棒冰5分钱一支。每天下午晒谷的时候,总有一个人骑着28吋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只用棉花胎作保温材料的木箱子,在走村穿巷地叫卖棒冰的人。箱子里的棒冰,只有赤豆、奶油和白糖三种。家里孩子多,家长不会经常给孩子买棒冰的。孩子们会自己想办法:两个人分一支,或者今天老大买,老大吃大半,下次老二买,老大吃小半,轮流着买,孩子们每次都能解解馋。我基本上不买棒冰,攒起来的钱就去买连绘画小人书。我觉得口腹之欲一会儿工夫就过去了,书却可以常存常看。因此也博得了一些好名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天,我在家里闲坐,忽然听到有人高喊:棒冰!赤豆棒冰!我觉得声音好熟悉,推窗一看,果然是我的同学在叫卖。我把他请进家里,请他喝了大碗茶。佩服他炎炎夏日还去走村串巷挣这份汗水钱。他却尴尬地说:“斯文扫地啊。我为了避开熟人,特意穿过自己的乡镇,到徐家庄和勾里来卖棒冰。想不到还是遇见了老同学。”我说:“凭自己的劳动挣辛苦钱,在当今社会,敬佩你的人应该是很多的,用不着不好意思。”我想留他吃晚饭,他说:还有半箱棒冰没卖完呢。至今回想起来,我总觉得我们这辈人的身上依然是更多地继承了前辈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那种金不换的精神。
后来,家里添置了冰箱,自制棒冰也就是赤豆棒冰。不论赤豆,还是绿豆,习惯上统称赤豆棒冰。由于那时糖是凭票供应的,不能放开着用,有时就用糖精安抚一下味蕾。棒冰的棒是用自家竹园里的竹子制成的。吃完棒冰,棒也舍不得随手丢弃,积攒起来,用沸水煮开后仍可重新利用。给邻居小朋友吃的棒冰必是用糖做的,如果给他们的是放糖精的,必须跟邻居小朋友说清楚,大人也要找机会跟邻居大人说清楚。生怕好心好事弄成误会。奶奶说:“待人的东西一定要最好的。不可把将就的东西送给别人。”令人称颂的人品就是从这些小事中赢来的。
如今,家家的冰箱里都有从商家批发来的各式各样的棒冰、雪糕和冰淇淋等等解暑饮品。有的甚至冬天也在吃雪糕。但我由于年岁渐老,朽体日衰,脾胃虚弱的缘故,即便夏天也喜欢喝温水。今天的赤豆棒冰已经不再冰冷,冰冷的只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艰难岁月。回想过往,感慨万千,试作打油一首,聊作本文的结尾吧:“赤豆棒冰旧称在,珠酥满嘴糯香存。柔和口感宜童叟,甘爽绝佳殊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