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一
安吉人、一代海派艺术宗师吴昌硕一生非常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如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吴昌硕所参与的鄣吴村义冢修建工作,就是一项慈善义举。所谓义冢,就是为太平天国战争后那些无人收拾的死难者的集体公墓。同治十二年(1874),三十一岁的吴昌硕为义冢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和镌刻。原碑现珍藏于安吉吴昌硕纪念馆,是吴昌硕存世最早的书迹。又如为禁止乱砍滥伐,1885年吴昌硕(俊卿)与鄣吴村的乡绅们一起发起并捐资树立的《阖村公禁碑》,也是吴昌硕热心公益事业见证。另外,吴昌硕一生以候补文官的身份谋生苏沪等地,很多差使均与慈善事业有关,如义仓、施粥、义渡等等。
1909年上巳节,上海豫园书画善会成立,首任会长是钱慧安,吴昌硕是发起人之一。这是一个以美术开展慈善活动的社会团体,会员通过展览等活动出售作品,将所得收入的一半作为慈善基金或助赈善款。作为发起人之一,吴昌硕也是经常参与慈善赈灾活动。
除豫园书画善会之外,民国时期上海还有很多艺术团体都参与赈灾活动,如海上题襟馆书画会。题襟馆书画会成立时间不详,1910年成立的上海书画研究会是其前身。总董汪洵,总理李平书,吴昌硕、王一亭、庞莱臣等均是会董。1912年四月初十,题襟馆书画会在张园助赈,吴昌硕参与并有“聚精会神之作”。1915年九月十四日,龙华孤儿院采用“菊花会急济券办法”进行募捐,吴昌硕与王一亭等人捐书画作为开奖赠品。1917年十月廿四日,“汴晋鲁湘水灾”,吴昌硕作为发起人,与题襟馆同仁一起参与捐助活动。1920年初冬,为“拯救直鲁豫晋湘陕闽浙各省水旱兵灾”,吴昌硕以篆书屏参与赈灾活动。1923年八月四日,吴昌硕与王一亭等人,以题襟馆书画会名义发起并邀请停云书画社、豫园书画善会、宛米山房书画会、有美书画社、上海书画会、西泠印社进行劝募,赈济日本震灾。1924年七月,湖南“灾情惨重”,题襟馆书画会、停云书画社、西湖有美书画社、豫园书画善会等会联合举办赈灾活动,吴昌硕参与赈灾大会。
二
吴昌硕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是有家学渊源的。其九世祖吴杰时(玒八公)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他有一次经过板栗山,“盗遇见公,窜升树,公蘧下骑返走,顾其仆曰:无惊彼,惊颠矣。”意思是:不要去惊动了盗贼,万一掉下来摔坏就不好。遇到有人“盗其圃蔬”,也是“趋避若无睹,盗亦逸去”。(《吴氏宗谱》卷五)据记载,吴杰时“好义勤施,助建登龙潭木桥,并建桥屋、问津亭各一,所捐田数十亩,为久费。每遇岁歉,出粟平粜,乡里赖之。邑侯委修彭宅墓,助金数百两。”(《孝丰县志》卷七)建桥、捐田、修墓,这些都是传统公益慈善项目。
十世祖吴松“生而倜傥好义,嗜读书,遇忠孝廉让,辄笔而诵之,以自省,以教子。置义学,设义医,赈恤族党,复徙建县庠,费千馀金不惜。”(《孝丰县志》卷七)从记述可知,吴松不但自己好义举,重孝廉,而且还经常以此教育子弟。他出资在乡里置办义学和义医,帮助那些没有条件读书和无力治病的族人,甚至还出重金徙建县学。孝丰镇中心小学还保留存着一块乾隆年间镌刻的《重建孝丰县学宫碑记》,里面也提到了此事。十四世祖吴月将,也曾“捐赀新学宫,人谓与南山公(吴松)徙建孝丰县学,后先媲美。”(《吴氏宗谱》卷一)这些都是家庭影响的结果。
十五世祖吴鸿(宏)谋是一位乐善好施者,“长兴泗安道路倾坠欹仄,行旅苦之,公出金修治,使平坦,容舆马,人咸称便,费不赀,无吝色。”(《吴氏宗谱》卷一)二十一世祖吴芑田,精于医术,“遇困穷孤露者,资以药饵,或舁归治之愈,乃使去。”(《吴氏宗谱》卷一)显而易见,这也是慈善之事。
另外,吴昌硕的外祖父万人杰,也是一位乐善好施者。他曾独力铺设孝丰城东门大道十里长的石板路。嘉庆二十年(1815),由于天灾造成饥荒,他不但率领族人兴建了孝丰乡社仓,而且还一人赈谷二千余石,用于赈灾。(《孝丰县志》卷七)可以说,先人的影响,对吴昌硕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