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名游客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观时,向幼年大熊猫别墅活动场内的大熊猫投喂竹笋和花生。成都方面通报表示,鉴于这两人的不文明参观及对大熊猫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禁止其终身再次进入熊猫基地(含熊猫谷)参观。这一新闻引起许多网友关注。
游客因不文明行为被公园、景区“终身禁入”,类似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公园、景区设置自己的“黑名单”或对某些游客“禁入”,限制范围一般不大,对于涉事游客来说,算不得一种很严厉的惩罚,但能起到震慑和提醒的作用——凡是有正常的公德心和名誉意识的人,总不至于主动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说,“终身禁入”等约束办法,其实际意义主要不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引导相关人的后续行为,使其趋向文明。
“终身禁入”,意在倡导文明。文明行为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遵守规则,更深一层是理解规则,而这个目标要靠相应的文明教育来实现。对于参观动物园、动物繁育基地的游客来说,应当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动物,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于行走在马路上的人、驾驶车辆的司机来说,应当了解车祸之危,以及紧急制动不是万能的;对于倡导绿色生活的人们来说,应当明白为何要保护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等。“终身禁入”“行政处罚”等手段,都是在针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表现进行“敲打”,而文明教育则是从根本上对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塑模”。明白了规则背后的道理,遵守规则就不再是难事;当形势发生变化,旧有规则不再符合当前需求,需要与时俱进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据理提出改进的建议、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并不总是行走在有明确规则约束的领域。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禁令并非表示某种行为可行。比如,一家动物园处处做了“禁止投喂”的标识,另一家动物园可能没有相应标识,但不意味着在这里就可以投喂,以“无标识”为由,为不文明行为找借口,是站不住脚的。再比如,公共场所有禁烟标识,一般人家里多半不会有这样的标识,要是到别人家里做客,未经主人允许就开始吸烟,就可能被认作是一种冒犯。避免这类尴尬,其实只需要接受基本的文明教育,理解大多数人的好恶,牢记通行的文明做法,视情况而用之。古人云“君子慎独”,要求在没有旁人盯着的时候依然保持君子之行;在没有明确禁令的地方,依然保持公共场所应有的表现,就能大概率避免不文明行为。
很多时候,看似没有明确的禁令和规则,但仍有隐形的规则存在,悄然发生作用。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地球生态、人类命运,都在这些规则的作用下,不断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进行约束。我们应当形成并坚持这样的共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定能让自己“绿灯”常伴、畅然前行。
(吴云青,载《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