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视DeepSeek带来的知识焦虑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许多人尝试通过AI帮助自己定制年夜饭、规划出行路线。尤其是横空出世的DeepSeek,以其高效、精准、“高情商”等特质,受到广泛好评。许多人惊呼,DeepSeek竟已如此方便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当技术加速迭代时,也有一些人动起了利用DeepSeek带来的知识焦虑谋取利益的心思。在某些社交平台上,随手一搜便是铺天盖地的“DeepSeek入门技巧”等速成课广告。为了更好地卖课,不惜贩卖焦虑,宣称“不学就掉队”。

  利用DeepSeek来降低知识的获取门槛,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关注到:DeepSeek在不同的人手中能够发挥的价值是各异的。何以如此?笔者认为,这源自每个人不同的使用能力与思考角度。一些人以更加清晰的逻辑、更加具体的场景DeepSeek发问时,往往能得到较为精准的回应。遗憾的是,许多人从未系统学习过如何提出问题,因此限制了DeepSeek的应用。部分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知识焦虑成为商家营销的新噱头。

  对此,笔者想要提出2个问题。

  首先,购买付费课程,是为提高知识获取能力,还是只为缓解知识焦虑?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因一时焦虑手足无措,于是疯狂下单付费知识,却又陷入了“收藏即学会”的怪圈。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不是为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而是掉进了“不学就掉队”的话术陷阱,只能靠下单的动作抚平焦虑。

  其次,对于“如何提问”的学习,我们需要依赖照本宣科的付费课程吗?人们面对获取海量知识时,难免会一时感到困惑、无措,想要汲取他人经验,使自己更加得心应手,这是人之常情,并不能被盖棺定论为“能力不足”。笔者认为,提问能力的本质在于提供多维的视角与精准的表达,这种能力并非掌握几个提示词就能拉开与他人的差距。因此,与其舍本逐末陷入对单一话术的盲目追逐,还不如多思考以拓展提问的维度、多追问以锤炼提问的深度。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使用新技术时,必须要保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人类应当驾驭AI,而非为AI所驾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科技的洪流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时评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综合
冰雪热了,服务可不能冷
数据开放互联 物流“舒筋活络”
正视DeepSeek带来的知识焦虑
转人工为何如此难
让青年与乡村相互成就
课间15分钟有助学生身心健康
读懂“小过免罚”的深意
手机彩铃成招聘广告,运营商突破行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