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丁墓村访古

  沈建平

  丁墓村位于德清县康乾街道千亩港南岸,离北面原先的秋山集镇约1.5公里,四五十户人家沿虎山东面的山脚而居。千亩港自“上角桥”向南分支出一条小港,在村庄人家的房前屋后穿过后,入南面的官塘漾。

  前几年,笔者为去那里寻访一座古桥,去过丁墓村,那时的村庄还未拆迁。沿着虎山脚下的村道往南,在右边的山坡上,几间破旧的工房散落在毛竹林中。再往前数十米的河边,还可以看到一个石砌的码头,这些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丁墓村开办石矿时的建筑遗存。那时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石料俏销,供不应求,因此,丁墓村在狮子山、虎山脚下,办起了四家石矿,每天,炸石的炮声不绝于耳,地动山摇,尘烟滚滚。如今,这些石矿早已停办,矿宕复绿。

  再往前过十几户人家,沿着一条叉道往东,一座小石桥出现在面前。该桥东西向横跨小河,两岸绿树浓荫,一个个平整的农家河埠掩荫在绿树下,河水清澈,游鱼历历可数。这是一座石板平桥,三孔,桥东堍有文保单位所立的一块石碑,这便是“丁青桥”。

  “丁青桥”又名“丁墓村小桥”,但村上人习惯称它叫“青前桥”。究其原因,原来在桥的东面,有一方三百多亩的“青前圩”田畈。丁墓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里劳作,早出晚归都得经过此桥,桥连“青前圩”,桥曰“青前桥”。

  丁青桥,长6.3米,宽1.5米,高2.8米,桥墩为排柱墩,由两条扁平形石梁竖立水中,上扣帽石梁,顶端为素面,外伸0.3米,中孔桥墩的排柱石上,浮雕有桥神荷花图案,图内阴刻“皇庆岁次壬子四月奉口吉日建”等13个汉字。元皇庆壬子年即公元1312年,由此算来,该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在丁墓村的民间传说中,在早于丁青桥前,这条河道上有一座石板桥,相传此桥为丁将军所建。村民们所说的丁将军,即三国时东吴司徒丁固。有一回,他路过这里见小河挡道,便驮来一块巨大的石板搭在了上面。

  有关丁固的其人其事,在历代的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吴宝鼎元年10月,武康人施旦聚众数千人,劫持永安侯孙谦,吴将丁固、诸葛靓率兵阻击,施旦战败。

  东晋虞预的《会稽典录》载:……固,字子贱,本名密,避滕、密,改作固。固在襁褓中,阚泽见而异之,曰:“此儿后必至公辅。”固少丧父,独与母居,家贫守约,色养致敬,族弟孤弱,与同寒温。翻与同僚书曰:“丁子贱塞渊好德,堂构克举,野无遗薪,斯之为懿,其美优矣。令德之后,惟此君嘉耳。”历显位,孙休时固为左御史大夫,孙皓即位,遣司徒。皓悖虐,固与陆凯、孟宗同心忧国。年七十六,卒。

  丁固死后所葬之地,便是“丁墓村”,村以墓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寰宇记》记载有:固,山阴人,尝梦松生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后果为司徒。明湖州人宋雷所撰的《西吴里语》中说:武康丁墓村,有汉丁固墓。清道光《武康县志》载:司徒丁固墓,在县东十五里。

  丁氏祖先,散居济阳、清河、陈、谯等郡,在三国两晋时期,丁氏家族共四代人先后出仕吴、晋,这其中以丁固的成就最高。司徒:汉称丞相为司徒,为“三公”之一,位极人臣,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家族显赫。丁氏家族的第二次兴盛在宋代,从皇祐元年到绍熙四年的140多年间,整个湖州地区一共出现了丁维、丁常安等17位进士。

  德清丁氏均为三国东吴司徒丁固的后裔,但,有着丁固墓葬的丁墓村,却无丁姓。那一天,笔者想去寻访丁固墓,在村里问了几位老人,他们都摇着头说,在这里生活了七八十年,此墓从未见到过。

  山树葱葱,山风浩荡。从三国两晋到现在时间已跨越了一千多年,世事更替,沧海桑田,当年一代名相的尸骨早已化为了一堆黄土,连同他的坟墓湮灭在了这青青山岭的乱石堆里,唯有记忆永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时评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千年古村后林里
芗圃先生吴昌硕的“芝里缘”
丁墓村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