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棚”在社区 充电更方便

我市多措并举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

  记者  忻  媛

  本报讯  电动自行车充电虽是一项“小工程”,却关乎“大民生”。如何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的源头治理,有效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民生难题?记者近日从市建设局物管中心获悉,聚焦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场所建设难题,一场“破题行动”正在我市上演,致力于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充电服务。

  记者走进长兴县太湖街道陈皇社区新塘花园时看到,一个个白色的户外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已经搭好框架,工人们正在布设线路。

  新塘花园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2000辆,充电和停放问题长期困扰居民。今年,小区规划了36个充电棚,预计8月就能全部完工。“建成后我们每个楼道旁边都会有一个充电棚,以后充电和停放既方便又安全。”31幢居民卫淦泉对此充满期待。他说,大家都盼着早点建好!

  “我们通过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解决场地问题,依托国企平台优势保障资金和后期运维,形成建设、管理、维护的闭环,确保充电设施长期稳定运行。”长兴县建设局物业管理科科长窦卫华说。

  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场所建设,资金保障和后期运维是两大难题。资金问题不解决,充停场所建设就是“无源之水”。为此,长兴县建设局联合县消防救援大队、属地街道等单位,实地调研20余次,积极探索创新模式,通过引入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属长兴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长兴城投集团下属浙江丽恒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2家国有企业统一建设、管理和运维,成功构建起一套“业主自愿、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多方协同”的管理机制。

  长兴模式的打造,成为我市大力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增建工作的生动缩影。记者从市建设局物管中心了解到,今年,我市重点从机制优化、科学研判、督查指导等方面,多措并举加速推进既有小区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

  据市建设局物管中心介绍,今年以来,该中心强化政策保障,进一步规范充电设施电气安全要求,推进落实居民小区集中充电收费政策。同时,科学指导各区县围绕充停场所建设、消防安全、私拉乱接、“飞线”充电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集中治理,实行“清单化”销号管理机制,在检查中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以查促改,推动问题小区清零。

  “太湖街道实行的‘统建统运’模式,形成了‘资金筹措—项目运营—收益回笼’的完整体系,成效显著,为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新思路。”市建设局物管中心表示,接下来,我市还将重点加大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增建、改建力度,持续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场所集中整治和“飞线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隐患,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规范化管理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2200多家个体工商户活力迸发
~~~
~~~我市多措并举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
~~~湖州服装小微企业获6亿元专项授信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大企帮小店”精准滴灌
守护幸福东南湾
有“棚”在社区 充电更方便
协会搭台 银企携手
日托班 乐融融
“一根竹子”的绿色生产力
在乡村写好文化振兴“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