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志斌
本报讯 37辆新型洒水车与30辆扫地车日前组成“钢铁军团”,沿南太湖新区红丰路、西塞山路等主干道展开“冲—扫—吸”一体化作业。“夏季高温期间,洒水车从日均行驶里程60公里增至90公里,扫地车从40公里增至60公里,重点路段多次循环冲洗。”新区公用中心介绍。
据市气象台消息,今年高温天比往年明显偏多。面对炎热天气,新区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启动“科技降温”作业模式,通过智能机械矩阵替代人工暴露作业,日均减少户外人工时长超2小时,为环卫保洁人员筑起“清凉防线”。
“借助南太湖新区城市部件综合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线上调度,自动调整机械作业频次。”新区公用中心表示,该平台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可实时监测环卫车辆及人员的位置和作业状态,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调整。此外,它还能通过算法优化作业路线,减少空驶、提升效率,保障街道清洁,并且在开展机械作业时精准避开早晚交通高峰,实现“错峰保洁”,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提高了作业安全性。
在机械难以触及的角落,新区700余名环卫工转为“精细化巡检员”。他们手持高压水枪与扫把,对人行道砖缝、绿化带石阶、公交站台缝隙等区域进行“毫米级”清洁。“以前要弯腰扫2小时的路,现在机械预处理后,15分钟就能完成深度保洁。”在红丰片区工作12年的王师傅感慨道,科技的助力让他们的工作变得轻松了许多。
同时,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暴露时间,新区根据实际情况,将道路普扫时段调整为5∶00至10∶00、15∶00至18∶00,避开了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并增设多个“清凉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息和纳凉的场所。在康山街道外庄体育公园的爱心休息点,刚完成作业的环卫工们吃着冰镇西瓜,饮用水持续供应。“我们根据自身情况,动态调整工作时间,中午可以在这里休息,还有防暑物资等随时取用。”环卫工孙女士笑着说。
新区公用中心表示,新区将着力构建“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智慧环卫体系。通过持续优化作业模式,在确保城市环境洁净有序的同时,全方位保障环卫工人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