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考一答”的时代价值与湖州实践

  陆建伟

  2005年8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德清县下访接待群众。由此拉开了2005年省领导集中下访接访群众的序幕。在随后召开的信访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的“三考一答”。这一重要论述精准阐释了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实践要义与检验标准,直指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同一天,《浙江日报》头版头条以《下访是对干部的一场考试》报道了习近平同志在德清接待群众来访的场景。“德清答卷”实际上是“浦江经验”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20年来,湖州市始终把下访接待群众、大兴调查之风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天我们循迹溯源,仍然能感受到“三考一答”的思想伟力。

  “三考一答”的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

  “三考一答”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路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的本质内涵,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实践要求的生动诠释。将基层一线明确为检验干部能力的“考场”,推动领导干部从“被动接访”转向“主动下访”。要求领导干部带着问题清单下沉到矛盾集中地,实现从“群众上访”到“干部问诊”的转变。确立群众作为“主考官”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信访满意度评价、办理结果回访等机制,将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将“群众满意”置于核心位置。创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使调查研究具有双向互动性。

  二是进一步健全了基层治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基层治理中领导干部与群众互动的核心逻辑,也为健全基层治理制度提供了重要方向。从制度设计上构建了“群众考官”的常态化参与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在基层治理中嵌入“群众评议团”制度,对重大民生决策开展前置性听证,使群众从“事后信访”转向“事前共治”。从流程再造上以“信访考题”驱动治理效能提升,用“满意答案”检验制度有效性。

  三是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是对“人民主体性”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

  “三考一答”构建了“群众出题—干部答题—群众阅卷”的闭环治理范式。

  “三考一答”的湖州创新实践

  近年来,我市创新“亲清直通车”“接诉即办”等机制,实际上是对下访接访实践的深化和拓展。

  一是“亲清直通车”:政企协同的“湖州速度”。湖州打造“亲清直通车”政企协商平台,市领导定期与企业、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实行“问题收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评价闭环”全流程管理,及时解决企业急难愁办的诉求。以企业需求为中心,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政策“一键兑付”等举措,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凸显以人民(市场主体)利益为根本的施政逻辑。“亲清直通车”作为政企互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深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新时代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样本,验证了“服务型政府”理论在基层的适用性。

  二是“接诉即办”:民呼我为的“温度治理”。推行“12345热线+网格化”融合模式,对群众诉求实行“30分钟响应、24小时办结、100%回访”,超期未办自动触发纪委督办。从制度设计上,构建了“全链条”响应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快速响应、高效办理、源头治理,将群众诉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从“被动接访”到“主动治理”的转变。从流程创新上,推行了“三办”工作法。即“直办”简单问题、 “联办”复杂问题、“盯办”疑难问题,对高频同类问题,实现治理闭环。从技术支撑上,数字化赋能“智慧办”。通过自然语义分析12345热线数据,自动识别群体性诉求苗头。“接诉即办”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也是湖州市深化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工作的升级版。“接诉即办”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流程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接诉即办”通过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具体操作机制,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观,为中国特色治理理论提供了实证案例。“接诉即办”推动了“数字治理”与“敏捷治理”的理论融合。湖州依托数字化平台(如“城市大脑”),实现诉求的即时分派、跟踪和反馈,为数字时代政府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响应效率提供了理论框架。

  湖州以“群众满意”为终极答案,用“亲清直通车”的速度、“接诉即办”的力度,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基层密码。正如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部署“接诉即办”改革时,强调“用解决问题的速度传递民生温度”。速度与温度的辩证统一——效率体现担当,温度彰显立场,只有快速响应才能防止“小事拖大”,只有真情投入才能避免“矛盾上交”。机制与情怀的双向赋能——通过“亲清直通车”“接诉即办”等制度化设计,将“为民情怀”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治理效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复杂,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基层治理效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畅通民意表达、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度,成为关乎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

  (作者系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州学院清廉湖州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三考一答”的时代价值与湖州实践
青春“潮”音与理论强音发出时代共鸣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