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鼎
“各位客户,今天在微信公众号上带来的是我们研发的DF硬质合金钻头,这款新产品硬度远超普通钢材和高速钢,能确保切削刃的持久锋利……”近日,记者如约来到松德刀具(长兴)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正巧遇到市场部经理李陇涛完成企业产品推广视频的录制,近几个月他连续录制的10多期企业核心产品推广视频在微信公众号上反响热烈,实打实当了一回“带货主播”。
销售经理当起“带货主播”,李陇涛笑称源于松德刀具几年来的快速发展,经过几年来的深耕,松德品牌在业内的知名度和江湖地位已堪称一流。“这几年,随着我们研发生产的刀具成功媲美欧美产品,企业的销售业绩持续攀升,今年三季度企业的销售同比增长了20%,订单量也已排到了年底。”李陇涛告诉记者。
在机械制造的精密世界里,刀具被誉为“工业牙齿”,其精度与效率直接决定着工业产品的品质。然而,长期以来,高精密刀具市场被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外厂商垄断,国产刀具因精度不足、使用不便而难以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10多年前,松德刀具向国外垄断发起了挑战。
走进松德刀具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操作智能化设备生产各种精密刀具。技术副总经理施勇川拿起一把刚下线的阻尼减振刀具介绍:“这是我们的拳头产品,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深孔加工。过去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受制于人。”
阻尼减振刀具的技术突破,是企业突破海外垄断的代表作之一。2011年,面对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松德刀具团队开始了长达3年的技术攻关。“那段时间,我们几乎住在实验室,反复试验各种材料和结构设计。”回忆起研发历程,施勇川感慨道。
2014年,松德刀具首批11套阻尼减振刀具上市。该系列产品最小直径可达8毫米,最大直径则能达到300毫米,长径比更是最高可达18倍径。消息传出,业内震动。然而与研发相比,更具难度的是如何获得市场的认可。如今该系列产品年销量已达1.2万套,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如今的松德刀具已形成五大产品系列、上万种规格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成功研发、大批量生产阻尼减振刀具的企业。
刀具虽小,技术门槛却极高。想要在这样的细分领域生存,必须始终保持专业且专注。最近几年,松德刀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数字技术,加快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今年1月,金属加工杂志社启动“金锋奖”第四届切削刀具产品创新奖评选活动上,松德刀具(长兴)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数字化精密镗刀系列从48家国内外刀具企业的65款产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拿下大奖。
施勇川告诉记者,与传统镗刀相比,数字化镗刀配备有光栅尺,可实现在线测量,在机床上实时调整。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记录机床生产过程中不同刀具的大小、长度以及寿命等关键数据,并可以和机床的操作系统建立连接进行测量分析,为建设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提供新的支撑。
数字化转型让松德刀具如虎添翼。几年来,企业牵头联合重庆大学等9家单位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牵头制定了国家《微调精密镗刀》行业标准及2项浙江制造“品字标”团体标准,参与制定了4项智能刀具国家标准。
为保持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这几年松德刀具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研发费用均不低于营收的5%。这种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让松德刀具在产品迭代上持续领先。深谙人才的重要性,松德刀具的研发中心,如今集聚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他们中既有从国内外引进的高精尖人才,也有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技术骨干。通过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长兴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合作,企业以学徒制方式培育专业人才,形成了稳定的人才供应链。
经历了20余载的耕耘,如今松德刀具正在积极布局产能扩张,完成新一轮蜕变。目前投资4500万元打造的二期新厂已处于设备调试阶段,扩建完成后产能规模将达5个亿。同时,在产品研发方面,智能制造 1.0、2.0、3.0 版本的智能刀具正在稳步推进,未来将建立起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刀具,持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创业者说
以匠心 铸利刃
何振虎【松德刀具(长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手上这道疤,是上世纪90年代在车间使用国产镗刀时留下的。那时,它对我们而言,只是操作不便带来的皮肉之苦;但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却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切肤之痛。
当我后来在德国企业亲眼见到他们的精密刀具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种精度,那种便捷与可靠,与我曾经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念头在我心中无比清晰且坚定:中国人一定要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级的好刀具! 这就是我创办松德的初心,一个源于不甘的“进口替代”之梦。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创业之初,我们只有“三台机床七个人”,面对的是技术差距和国际垄断。我们相信,以时间为尺,以匠心为度,一微米一微米地去攻克,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
刀具虽小,却是工业的“牙齿”,是智能制造的基石。我们的“金刚钻”就是专业与创新。 从打破垄断的阻尼刀具,到引领未来的“智能刀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追赶,更是超越。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智能刀具行业标准,让“中国智造”的刀具,在全球最顶尖的工厂里闪耀。
专家点评
从替代到引领的跨越
田良 (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秘书长):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进口替代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松德刀具二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深耕与产业实践,为这一战略提供了鲜活的注脚,其发展轨迹深刻揭示了进口替代对中国制造业的多维价值。
进口替代并非简单的“替代进口”,而是通过技术迭代与产业协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松德刀具其技术突破始终与用户需求深度绑定,这种“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闭环,推动中国数控刀具行业从低端制造向精密加工、智能解决方案领域跨越,直接提升了制造业附加值。
松德刀具的经验表明,企业需坚持“长期主义”,在技术攻关中保持战略定力。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方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乃至“领跑者”。松德刀具的心路历程,用一把把“中国刀”,刻出了进口替代战略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劈开了一条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光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