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夏海霜
当黎明的曙色裹着飞机一起降落在伦敦盖尔维克机场时,我历经长夜,飞越万里关山,第一眼看到的是绵绵不绝的细雨。
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终年受西风和海洋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且天气变化无常,据说一日之内,忽风忽雨,时阴时晴,是家常便饭。对此,心里早就有准备,然而,伦敦的天气还是任性得出乎我的预想。
从机场到伦敦市区,一路雨水伴着堵车,越靠近市区,拥堵越是严重,所有车子如同街头散步般走走停停,司机哼着小曲不急不躁,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我们到达大英博物馆时,比事先约好的时间足足迟到了两小时。看来,全世界的大城市都逃不开堵车的命运,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似乎越来越拥挤了。
雨,密密地下着,时大时小,但还算温柔。被雨水淋湿的伦敦街头,鲜丽而沉郁,现代和古典毫不违和地相融在一起。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她有着所有大都市相同的底色,繁华、热闹、激情,也充溢着金钱的欲望,这些自是不必多说,我更喜欢的是她的艺术味和历史感,喜欢那些扑面而来的古老建筑。自1666年伦敦遭遇了那场灭城大火后,这些石头垒起的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的精美建筑,造就了现今的伦敦城,几百年来,依然坚固如新,它们被时间雕刻得越发醇厚精美,也被雨水冲刷得更加饱满立体。伦敦以及欧洲的许多城市比如巴黎、布拉格等,整座城市的建筑就是一件庞大的艺术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而石头的建筑更经得起岁月的打磨,这是欧洲石质建筑的优势。
除了建筑,雨幕下的伦敦街头,最夺我眼球的是“伦敦三红”——那些沿街点缀的鲜红色电话亭和邮筒,以及亮眼的双层红色巴士,在拥堵的街头显得异常打眼。哪怕雨天也是一半敞篷的红色巴士,在风雨中见缝插针左右挪移,很是拉风。手机人人普及、网络邮件迅达的今天,这些电话亭和邮筒依然发挥着自己的功用——也许你在某个节日收到的明信片,就是从街边的一个邮筒出发,而那雨中的红色电话亭,会不会让你想起某个电影的片段?这三者一动一静,构成了伦敦街头一道鲜亮的风景。恰好,一把黑色大伞进入我的视线,伞下,一位男士把一封信投进了鲜红的邮筒。
街道转角处,马蹄声“哒哒”响起,一队身着盛装的骑警,骑马穿雨而来,他们神情肃穆,自带庄严,仿若皇家卫队出行,为现代繁华的伦敦街头,添上一笔浓郁的复古风,让人瞬间有着时间倒流的错觉,一秒钟回到了中世纪的伦敦。
树木滴水,街道潮湿,汽车慢行,行人匆匆,灰沉沉的天空下,整座城市都是湿漉漉的。英国人应是习惯了这样的天气,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哪怕是游行,也依然激情十足。在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前的大街上,我遇上了一场游行。人们冒雨集结,群情激奋,各路媒体扛着长枪短炮在雨中急速奔跑。没有人会因为大雨天而停下生活的脚步。当然,坐在咖啡馆里品着咖啡听雨的,也大有人在。
忽然想起电影《透纳先生》(透纳是十九世纪英国一位伟大的画家)中的一些画面来。那些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无论何时,不管何种天气,透纳每次出门时的标配,就是手里一把长柄雨伞,那把黑色的大伞,既充当文明拐也为他挡风雨,陪他大步流星走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简直和他融为一体。终于明白,为何不论晴雨,很多英国人出门都要拿着一把伞,因为雨真的是说下就下。
据说,在英国,人们打招呼或者寒暄的最常见话题,就是聊天气,除了尊重个人隐私,确实是天气变化多端,让人有话题可聊。
下了半日的雨,在我从大英博物馆出来时,已悄然止住,连地上也干燥了许多。此时阴沉的天空撕开一片口子,露了些许阳光,人人喜形于色,看来天要放晴了。哪知道一张照片尚未拍完,“哗”的一声,又是一阵大雨从天而降。真是伦敦的天,孩儿的脸,想哭想笑毫无征兆,像极了我们的台风天。
午后,天色开始变得暴躁,云层浓厚得似乎要把整座城市压垮,雨也越发地大了起来,几乎瓢泼而下。没多久,风也开始发狂。
从泰晤士河面上扑过来的寒风,不管不顾地吹翻了我的雨伞,撩起我的长发,掀起我的衣裙,雨水便直扑而上给了我一顿疯狂的法式湿吻。真是耍流氓啊。在这铺天盖地的风雨捣乱之下,我与伦敦塔、伦敦塔桥,以及泰晤士河,进行了初次会晤。只是,我们彼此都被风雨裹挟,无法相谈甚欢,只能粗略地打个招呼,便匆匆而过。透过雨帘放眼望去,雨中沧桑的伦敦塔,沉默的塔桥,苍茫的泰晤士河,高耸的碎片大厦,隐约的伦敦眼,以及被雨幕笼罩的两岸,构成了一幅低饱和度的灰调子油画,格调沉郁,气象却是宏大壮阔。此时,我又想起透纳的画——那些堆积的云层、嘶吼的风雨,还有他一系列的《泰晤士河》及《雨,蒸汽和速度》等等,无不以风雨为基调。绘画如同文学写作,同样有着自己无法回避的创作母题。
乘坐游船游览泰晤士河,本可饱览两岸风光,应是一个不错的体验,但四十分钟的航程,让人“只游无览”,倾空而下的雨水抖开幕布,遮起了两岸景物,透过船舱玻璃向外望去,眼前只剩下一片影影绰绰的抽象影像。
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钟,是标志性建筑,也是伦敦的象征之一。按导游的说法,经过三年时间维修完成的大本钟,现在是“布灵布灵”闪着光的。然而,撒泼打滚似的风雨让大本钟黯然失色,连它的钟声都显得喑哑无力。我手中的雨伞无力对抗这越发疯狂的天气,只能裹紧被雨水打湿的衣裳,在风雨中努力仰头望一眼高耸的大本钟,然后躲进路边一个避风的夹角,冻得瑟瑟发抖。哪怕天气如此不待见,全世界的游客还是摩肩接踵而至,大本钟下行人熙熙攘攘。这便是伦敦的魅力。
五月末的伦敦,春寒料峭,雨天尤其湿冷。面对这般风狂雨急、寒意袭人天,我多想躲进室内,哪怕发呆也好过在这风雨里被肆虐,但我终究只是这个城市的匆匆过客,人在旅途没有选择。这一日,我拖着湿哒哒的裙摆,踩着满地的水花,迎着劈头盖脸的风雨,从大英博物馆开始,走过泰晤士河畔,走过国会大厦市政厅,走过威斯敏斯特教堂、名人广场,走过唐宁街十号,再行至白金汉宫,淋漓尽致地感受了一回雨中的伦敦、伦敦的雨,发梢挂水,鞋袜尽湿,心情如同白金汉宫顶上被雨水浸湿而耷拉着的国王旗,也湿透了。
有人说,雨天的伦敦才是真正的伦敦。深以为然。下雨才是伦敦的常态,大大小小的雨,让这座城市以及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而立体,你若没淋过伦敦的雨,那么你就不算来过伦敦。但我更期待阳光下的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