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孟頫《吴兴赋》中的江南风物

(之四)
  南宋 刘松年(传)《蚕事图》

  南宋 刘松年《思纶图轴》(局部)

  麻布衣衫

  扫一扫 查看更多内容

  沈林江

  “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吴兴的桑麻

  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1934年,学者慎微之在潞村的河边,捡起了钱山漾里破碎的陶片,他如获至宝,潜心研究,随后文章《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的发表,震惊全国,沉睡了数千年的钱山漾遗址,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956年和1958年,专家们在对遗址进行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绸片、丝带、丝线等。经碳14测定,这批绢片距今已有4200至4400年。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至少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养蚕织丝技术,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人类利用家蚕丝纺织的唯一现存的实例。2015年6月25日,经专家评审,潞村钱山漾文化遗址被正式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

  远古时期的湖地之桑尚属任其生长。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卑梁之衅”,两邑之人争桑相攻,引起吴楚战争。春秋末植桑养蚕兴盛,先民以桑饲蚕,以茧缫丝,以丝绞为线,织为绢,蚕桑业一直是农家的主要产业,域内“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汉至三国时期,因“广开农桑之业”,乌程等地为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其时“平原则桑林遍野,田边塘旁亦普植桑树”。东晋时,“乌程县东南三十里有桑墟”,在唐朝蚕桑不仅数量多,更是质量好,出现“吴地桑叶绿,野径入桑麻”。

  宋代时,吴兴形成独特的优良品种——湖桑,“湖桑叶厚大而疏,多津叶,少椹,饲养蚕大,得丝多”,吴兴自唐代起即为蚕丝重要产区,至宋代农户以“蚕双为岁计”,“湖桑遍野、桑榆荫道”,“湖丝遍天下”。至赵孟頫时期的元代,将高干湖桑改良成低干湖桑 ,“叶肥嫩而营养足”,“苕溪矮桑丝更好,岁岁输官供织造”。并向湖滩等边角杂地发展,还尽力开拓荒地,即使豪富之家的赵孟頫家,除平陆田塍种桑外,也在山地种桑。真可谓“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遂出现“桑麻如云,郁郁纷纷”的景象了。宋、元时期,成为湖州丝绸重要产区之一。《管子·牧民》:“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宋辛弃疾有词《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云:“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入明,南浔辑里丝名声鹊起,同属乌程县辖地,桑蚕业紧密相连,蚕农间互有交流合作。明清时,江南织造业兴起,镇域内农户家家有土丝车,各个村落皆有棉绸织机、土布织机等织造机器,农闲时乡村“遍闻机杼声”。境域特产还有织造粗绵绸,清同治《晟舍镇志》有载“乡间妇女自育蚕毕后,比户终日打线至八九月间,咸织成绸,鬻于郡城、南浔、双林等。延其绸阔,准尺在二尺以外,长四五丈至十余丈不等”。清光绪六年至十一年(1880-1885),湖州城及四乡“东起新兴港西至长兴,北自太湖、大钱,南至袁家汇、荻港”,织绸木机盛时两万台,织造湖绉、绵绸销于湖城诸绸庄,转上海“申庄”或苏州“苏庄”销售。

  境域农村有种植麻的历史,种类又很多,主要有络麻、苎麻、黄麻等,尤其在靠近太湖的农村更多。苎麻系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苎麻皮剥下后纺成线,织成布绵,称为“夏布”,细腻牢固。“夏布”可制作衣服、蚊帐等生活用品。“夏布”制作的蚊帐美观耐用。“夏布”印上蓝白或黑白相间的小花纹,制作成衣衫,为当时服饰佳品,一直盛行到20世纪的60年代。黄麻是韧皮纤维作物,一年生草本。夏季收获时将黄麻齐根割掉,放在地上晒干,然后在大伏天气将黄麻浸放于门前的小河或池塘内,浸泡后拿起将麻皮剥下、晒干。黄麻经加工后用途广泛,除了工业生产用的麻绳、麻袋外,用编织机织造出的麻布,缝制成麻布衣衫,轻便凉爽,直到20世纪中期仍风靡一时,域内农村中老年人钟情于麻布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养生
   第03版:湖州味道
   第04版:怡情
   第05版:菰申同源
   第06版:回味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诗江南
赵孟頫《吴兴赋》中的江南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