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妍
瞄准老年人家庭照护的“空窗期”,眼下,湖城不少养老机构纷纷推出按日计费、按需入住的“短托”养老服务,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这种短则一天、长则数月的“短托”养老服务,能否满足老年人“阶段性”“临时性”的照护需求,给老年人提供稳定、优质的照护服务?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短托”养老
迎来新一轮需求高峰
在湖州,“短托”服务其实算不上“新鲜事”。
早在10多年前,我市便有部分养老机构率先试水,但是由于标准不一、资源分散、运营成本较高等原因,一直未形成热潮。
时至今日,我市大型养老机构扎堆入局“短托”养老领域,通过短则一日、多则数月的“短托”服务,让“短托”养老服务成为更多湖州老年人的选择。
10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南太湖新区的明德医养中心。在这里,记者见到刚刚开启“短托”之旅的杨爷爷,在护工的陪伴之下,他结交到了新朋友。
一周前,亟需外出的子女把杨爷爷和老伴送来“短托”。因为听力不便,子女外出的2周时间里,杨爷爷的日常照料工作就全权委托给养老机构。而他身体健康的老伴,则以陪伴为主,一天居家、一天入托。“‘短托’服务,我们称其为‘喘息服务’。在我们这里,形式是非常灵活的,老年人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数天到数月不等的‘短托’服务。”明德医养中心表示,“短托”期间,养老机构会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娱乐活动等多方面服务,满足老年人家庭的即时之需。
“从需求端看,‘短托’服务之所以迎来新一轮需求高峰,与现在老年人的家庭结构息息相关。”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眼下“50后”“60后”已经成为照顾“老老人”的主力军,这群五六十岁的“活力老人”有着丰富的社交需求,一旦家中老人因身体原因需长期照料,他们更舍得花钱为老人换取持续的陪伴和更专业的护理需求,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湖城红丰社区的倪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老姐妹约她一起参加8天的秦巴秋色游,她很心动,但想到家里90多岁老母亲需要照顾,她又犹豫了。后来,在老姐妹的推荐之下,她给母亲报了“短托”,负责人“放心来,一天也能托”的承诺,让她放下顾虑。
“我是独生女,但为了照顾妈妈,已经整整3年没有出门了。”倪女士感慨地说,自己也是快70岁的人了,“短托”养老就像一场及时雨,为她解了燃眉之急。
“短托”模式
如何叫好又叫座
记者了解到,子女临时外出无法照护、家政服务人员突然请假、老年人术后亟需专业康复等突发困难是老年人加入“短托”的主要原因。
与传统机构长期养老不同,“短托”养老周期灵活,可以多次、反复入住以及入住手续简便等特点,填补了家庭照护与专业机构养老之间的空白地带。不过,由于老年人尤其是需要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即便是专业的机构,在缺乏充分磨合前提下能否照顾好老人,也让不少家庭有所顾虑。因此,对于“短托”,记者在采访时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市民朱先生说,母亲中风后,兄妹3人就在她房间里搭了小床,轮流陪护。虽说3天一轮,但毕竟都是60多岁的人了,家里还有孙辈要照顾,大家都觉得很忙、很累。上个月,弟弟骨折住院后,为了给弟弟一家搭把手,他们尝试说服老人到养老机构“短托”。包括三餐、基础护理和康复训练在内,一天花费不到150元,最关键的是腾出了时间、精力,“自从我们的角色从照顾转向陪伴,人轻松不说,大家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母亲也觉得很‘划算’,所以我们打算再观察观察,如果合适的话,就要从‘短托’转为‘长住’了。”
与朱先生不同的是,市民李阿姨一家的“短托”并不愉快。李阿姨告诉记者,家中的老爷子比较固执,每天晚上看不到她,就会一直吵吵嚷嚷,影响其他老人不说,精神也很差,只“托”了2天,他们就回家了。
“养老服务都是因人而异的,‘短托’养老也不例外。”湖州朗高护理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养老机构中,“短托”也被称之为试住。从成本上说,“短托”要远远大于“长住”,但目前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通过同质同价的形式打开大门,就是希望给老年人提供深入了解身边养老机构的机会,通过感受,选择出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也让“短托”服务能够叫好又叫座。
从“可选项”到“优选项”
“短托”养老的下一站探索
面对全市约80余万老年群体的养老压力,“短托”养老服务已重新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可选项”。然而,如何推动其从“有得选”迈向“愿意选”,甚至成为广受老年人信赖的“优选项”,仍有诸多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巢、独居老人数量持续攀升,出现‘照护空档’的频次更密,这给了‘短托’养老大显身手的机会。”市人大代表、吴兴区朝阳街道碧浪湖社区党委书记杨笑建议,进一步推动“短托”养老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一方面要摸清社区内老人的健康状况、照护需求和家庭情况;另一方面要整合辖区内的机构、场地和护理员等资源,通过设置统一预约平台等方式,在“精准匹配”上下功夫,让居民在想用、要用时能够找得到、用得上。
从事养老服务多年的湖州市陈梅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陈梅指出,“短托”养老看似解决的是家庭照护的“小问题”,实则是构建全龄友好社会的重要支撑。在她看来,由于短期托养服务具有“时段零散、需求突发、内容多样”的特点,容易出现服务质量不稳定、责任边界不清晰、纠纷难界定等问题。建议从明确服务标准、建立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推行服务合同范本等方面着手,保障供需双方权益,让“短托”真正成为老年人安心、家属放心的养老服务。
对此,市民政局表示,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民政部门将在标准规范、资源整合与专业培训等方面加强引导与支持,推动“短托”养老的规范化、专业化升级。以优质的服务供给、专业的照护服务、全面的照护保障,让“短托”养老成为湖州老年人的安心之选、优先之选,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更专业、更温暖、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