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迪宇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坚持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大力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从学理的角度看,将党的领导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有其“历史”“现实”以及“发展”三重逻辑。
历史逻辑:坚持党的领导是维系中国民主政治的共识基础
政治共识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赖以存续的文化基础,任何政治体制的有序运转都离不开共识,而民主政治尤甚。共识的缺乏会导致民主制度的运转变成无休止的争吵,任何可能有效的意见都很难获得足够多的支持进而合法地转化为政策。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过程中凝聚起的最基本共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民主共和思想瓦解了国人对于封建统治合法性的认同,然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未能完成重聚国人政治共识的任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北洋军阀的混战使中国处于分裂的边缘。中国共产党于此时诞生,其首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中国人民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党政府在重庆主持招集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努力下,会议通过了体现国人和平民主愿望的五项协议,然而国民党旋即撕毁协议全面进攻解放区,暴露了假和平真内战的野心。随着解放战争形势变化,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民心彻底倒向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共产党一起进入社会主义”成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基础性共识。
现实逻辑: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本质要求
制度不能照搬,制度设计必须从实际国情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就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人民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能采取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竞争性政党制度,而必须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标榜“历史终结论”,认为美苏争霸、苏联解体标志着自由主义民主制度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中获得胜利,自由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的终极意识形态。在这种“终结了”意识形态之争的社会,“自由”“民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价值为宪法所确定,各政党在宪法之下通过“轮流坐庄”获得主导政策制定的权力。与此相反,社会主义则明确将自身定位为一种“过渡状态”。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要通过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在更高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发展逻辑:坚持党的领导是克服西式民主弊端的中国方案
西式民主将竞争性的政党制度视作民主的核心要件之一,然而在实践中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也暴露出其问题。在民意呈现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各个政党为了争取选票,自然而然地产生政策趋同,其结果往往是选谁都一样,其“竞争性”也为政策趋同所消解,在两党制下这一弊端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对选票的争夺会使得政党产生“民粹化”倾向,通过讨好选民特别是“关键少数”赢得选票,但却可能因此损害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统筹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利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政策,有效地保证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相统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是党领导着人民前进,而不是跟在民意后边亦步亦趋、左右逢源,有效克服了西式政党制度围绕选票制定政策的弊端。
(作者单位系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