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黎新
本报讯 为吸取前段时间施工安全事故教训,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连日来,我市开展有限空间重点领域大排查大整治,多措并举推进有限空间领域长效监管。
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其实很普遍,在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企业中,都常常可以看到,如船舱、锅炉、地窖、沼气池等,因常常伴随危险性,做好日常预防、排除隐患尤为重要。”该负责人说。
“此次有限空间重点领域排查整治,将常态化指导企业建立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的安全流程,并对审批制度、风险辨识、标识标牌、物资装备等内容会开展零容忍执法亮剑。”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人员培训方面,依托有限空间实训基地,面向有限空间企业现场从业人员,围绕作业审批流程、安全带和空气呼吸器穿戴、通风机和三脚架搭设、气体检测、心肺复苏等内容开展培训。据了解,5月以来,市县两级共开展各类培训、演练2000余人次。
同时,我市出台《工贸企业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印染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等行业性标准,并联合浙江大学,培育1支30人有限空间专业化作业队伍,为企业提供有限空间作业、运维、数字化监管等专业化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