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三大尺度构建湖州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刘孝斌  徐逸敏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受空间限制逐渐由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需求也随之提升,绿色基础设施作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肩负着样板地、模范生的重大使命。通过梳理绿色基础设施内涵及湖州发展现状,提出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路径建议,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最早在1999年提出,定义为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指的是“一个由水系、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森林和荒野组成的维护生态环境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相互连接的网络”。简单来说,它是指城市有机系统中覆盖的绿色区域,对应灰色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等“建筑设施”概念而提出,被认为是维持自然生命过程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是指在不同尺度下,将“森林、水系、公园、绿地、农田等零散的自然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最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蓝绿网络空间”,包括中心地、连接和斑块三大要素。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地形既有平原也有丘陵山地。西南部为天目山北坡及其余脉,西北部为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湖州共有三大水系,其中苕溪水系包括东苕溪、西苕溪;杭嘉湖平原水系属运河水系;长兴水系包括泗安塘、合溪、乌溪三条主要河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截至2022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均达42%、绿化覆盖率均达4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7平方米,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湿地总面积达71.7万亩(不包括水稻田),被誉为长江三角洲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湿地。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个,其中国家级2个。

  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路径

  与绿色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及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湖州仍有差距,表现在体系构建不够系统、生态功能较为单一、持续维护整补力度较小等方面。而绿色基础设施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层面,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未来需要结合雨洪管理、景观风貌、持续优化等实际需求,考虑从“区域—城区—场地”三个不同尺度出发构建湖州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框架体系,为湖州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发展积量,增添后劲。

  区域尺度。区域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山体、森林公园、地质灾害敏感区、基本农田集中区、永久基本农田和隔离绿地等。其首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区域生态承载力、生态敏感性等基础要素,合理确定规模、结构和布局,提高全市蓝绿空间总量和生态廊道网络化水平。其次,要注重强化生态保护与管控工作,结合生态安全分级分区要求明确发展底线,为城市生态安全保驾护航。最后,要加快开展生态复合功能探索,以德清下渚湖和长兴仙山湖等湿地为例,积极探索“湿地+”功能,在充分发挥城市绿肺作用和海绵效应的同时,开创湿地科普品牌,打造城市与湿地互惠共生的发展之路。

  城区尺度。城区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主要针对城市绿色廊道和斑块等,包括湖泊、河流、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以均衡性、景观化和特色化为原则,统筹布局城区内公园、绿地和生态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通过绿道网建设串联莲花庄公园、余家漾公园、霅溪公园及河道滨水绿地等资源,建构“蓝脉绿网”,同时注重与灰色基础设施有机结合,实行统一有序管理,充分发挥综合效能。逐步完善传统市政排水管网与绿色基础设施的闭环管理,打造高效系统的排水防涝体系,逐步激发湖州的整体“海绵”能力。

  场地尺度。场地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数量较多、面积不大、分布广泛。主要对象为绿色停车场、街旁绿地、社区绿地和城市留白地等。针对上述设施,考虑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因地制宜增设各类小型开放绿地;拓展绿化建设空间,充分利用城区内屋前房后、裸露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大力实施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拓展公共绿化空间建绿;提升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区公园日常监督检查,进一步进行问题梳理,及时反馈公园管理单位,结合公园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完善公园功能。

  (作者单位分别系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湖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思学
   第07版:区县
   第08版:副刊
优化营商环境治理体系 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从三大尺度构建湖州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从余村发展看乡村现代化建设路径
多举措弥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