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珍 龚伟
在大多数群体享受数字技术红利的同时,老年群体却有些困窘。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在面对数字技术时存在着三个“鸿沟”。
一是数字融入的“基础鸿沟”。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基础前提是有能够接入网络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智能设备。截至2022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37.4%,很多老年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或网络经验,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不但没有为他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反而成为他们无法有效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鸿沟”。
二是数字融入的“应用鸿沟”。这是基础设备和网络条件具备前提下的技术使用鸿沟。老年人普遍对智能手机的数字化操作感到有困难,不能有效满足他们的数字生活需求。
三是数字融入的“知识鸿沟”。在数字化社会,使用和接受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对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要求。老年群体在信息获取、处理与运用上困难重重。作为信息弱势群体的老年人无法获得和使用数字信息服务,从而丧失了为自己争取权利的机会,并限制了能力提升和社会福利的分享。
弥合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需要以“兜住底,能兼容”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路径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
首先,基础设施要“兜住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纾解数字化建设鸿沟。重点提高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覆盖率,结合智慧社区等建设,为老年群体等数字弱势群体构建线下梯度对接平台的新型服务渠道。二是破解老年群体的数字化应用鸿沟。关键就是提高老年群体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缺乏基本的信息通信技术技能是老年人“数字贫困”的首要特征,因此要运用智能移动设备延伸社会服务触角,不断提升服务深度、广度和温度,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让老年人想用、能用、会用、敢用。
其次,软硬件“能兼容”,实现传统服务方式与数字化服务创新并行,充分展现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数字科技只有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增强老年人的效能感与安全感。一是引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数字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二是保留传统线下服务,与智能服务相互配合做好过渡。三是各社区、企业和部门要充分把握“地缘、亲缘、人缘”固有优势,善用外力、合作共赢,助力老年群体数字化转型。四是年轻群体要“数字反哺”老年群体,以代际互动有效带动老年人数字融入。
再次,在“兜住底,能兼容”的顶层设计下坚持产业协同,行稳致远。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与造血机制,能够产生良性的经济循环反哺产业。在数字化时代,发展“银发经济”、关注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不仅具有社会效益,也会具有经济效益。因此,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实现产业协同是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重点发展包括老年金融业、用品业和服务业等老年产业。
最后,老年群体应加强自助互助,主动弥合数字鸿沟。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课堂,积极参与社区老年人信息能力培训。活到老、学到老,通过主动拥抱数字技术,积极主动地推动自身的信息化,老年人依然可以享受美好幸福的数字化生活。
(载《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