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蝶变记

滨湖六村:村傍太湖合港流

  记者  徐震

  沿滨湖大道而行,南太湖的旖旎风景尽收眼底。42条溇港从滨湖大道下穿过,诉说着湖州这座城市与太湖的千年姻缘。

  紧挨太湖的吴兴高新区杨溇村、许溇村、幻溇村,织里镇义皋村、伍浦村、庙兜村,如今共同有个响亮的名字:“滨湖六村”。清晨,一轮红日从太湖边升起,铺满广袤的水面;小桥流水旁,船拳表演师傅吴水泉的晨练抖擞有力;“老村长”宋松元打开村史展览馆,腰间系着的钥匙叮当作响;星空咖啡屋香气扑鼻,店主杨锡琛接到了预订帐篷的电话……一幅活色生香的溇港风情图就这样醒来。

  自古,水傍太湖分港流。如今,千年溇港滋养的滨湖六村正以另一种方式抱团“合流”。“串珠成链、握指成拳,滨湖六村代表了打破村界、合力发展的乡村未来。”吴兴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何金说。

  一溇一港现荣光

  夏日清晨,80岁的义皋村村民胡根才在村里沿河踱步,蓝天绿水、粉墙黛瓦、斑驳古桥。这条河连通太湖,穿过义皋、伍浦和陈溇,在去年被打造成六村的水上观光线路。

  很难想象,这颗“明珠”也经历过黯淡无光的时期。“不少古迹被毁坏了,村里的河道一度成了臭水沟……”胡根才回忆道,“9年前,古村又回来了。”

  “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从高空俯瞰,溇港连接太湖,向南蜿蜒流转,润泽着上百个村庄。滨湖六村,正位于太湖溇港区域的核心地带,因溇而生、因港而兴。

  进入21世纪,六村依然走着传统农业的老路,发展陷入了瓶颈。吴兴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科长蒋鸣说,2015年,六村产业以蔬果种植为主,平均村集体收入为35.5万元。

  危机感,被越来越多的村感知。义皋村村委会原主任潘水芳回忆道:“年轻人都去镇里的工厂上班,农田没人种,村里发展不起来了。”被称为环太湖菜篮子基地的杨溇村面临产业单一的困局,“为了保护太湖,不能引进工业企业,我们一下子找不到方向。”杨溇村党总支书记宋晓峰说。

  更急迫的是对溇港文化保护的缺失。六村的村民都反映:“河里的淤泥越积越高,船都开不过去,岸边杂草重生,不少河都成了断头河。”

  穷则思变,六村纷纷想招数。义皋村治理日渐淤塞的溇港,老茧站变身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公园、民宿、停车场等相继建成;庙兜村投入1255万元,提升和改善其余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幻溇村开展集镇小城镇综合整治,对设施进行配套,还对集镇内的织太路等一纵二横主干道立面改造……

  但是,六村的发展并不均衡,部分村的跑步速度有点慢,甚至于掉队了。数据显示,2020年义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相比2015年翻了四番;但其余5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不到200万元,相比2015年翻了两番不到。

  在义皋村党总支书记钟良看来,各自发展的格局不够。“乡村产业规划得基于一定区域和体量,才能有功能布局,既相互照应,又彼此区隔,同时把优质资源进行集成,也能拉长线路、留住更多游客。”

  2020年,滨湖六村启动“组团式未来乡村”建设,作为我市首批组团式和美乡村的10村之一,打造为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平原水乡美丽乡村精品样板。

  乡村组团式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先例,滨湖六村如何破题?

  一份发展规划——《滨湖六村组团发展专项规划》,排定美丽乡村重点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基础配套项目“三张清单”,项目定到哪里、政策资金配套到哪里。

  一个建设主体——吴兴兴溇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实施,标准化、集约化推进工程建设。两个主体乡镇分工协作,陆续招引海亮明康汇、全美农业、德马京东等产业项目14个,撬动社会资本3.68亿元。

  截至目前,滨湖六村整合各级资金,累计投入6.28亿元,国家4A景区创建投入3200万元,落实基础设施配套3.7亿元。

  一陆一水村无界

  傍晚,太湖边的滨湖大道上时常有车辆驶过,与之并行的一条蓝色游步道上,来自六村的村民悠闲踱步,聊着村来村往的趣事。“这条游步道长7公里,是滨湖六村建设的节点性项目。”蒋鸣告诉记者。

  滨湖六村原先只有村道联系相邻两村,但始终没有一条道路贯穿。2020年,游步道开始建设,除了便于村民散步,也为接下来的“六村大景区”打下基础。

  负责六村组团项目建设的华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工作人员吴伟锋介绍,新建观光道与原有乡村道路形成三个景观环线,分别与滨湖大道形成围绕滨湖风情带的第一环线,与湖薛线形成围绕万亩蔬菜园的第二环线,与水产路形成围绕水产区的第三环线。

  村庄联建,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一个新课题,滨湖六村的探索路径是“先联通,再差异化发展,构建一个大景区”。

  既要“六村通”,也要“村村通”。湖薛公路景观提升工程覆盖杨溇村、幻溇村、伍浦村,合计4.5公里,包括立面改造、线路整理、绿化亮化、小品节点等。水产路改造提升工程覆盖幻溇至伍浦村,全程7.5公里,主要包括路面提升、两侧绿化亮化、两侧园区道路提升等。

  除了打通陆路,六村联建还打通了水路,建立便捷快速的旅游线路。

  “经过我们前期调研,幻溇、许溇、杨溇三村部分河道存在淤泥严重、河道萎缩、连接不畅、水体污染等问题,不利于景区的打造。”吴伟锋介绍,清除淤泥,清理水系周边的垃圾,一条条溇港快速流动了起来。

  从义皋村出发,水上游线全长约2.6公里,沿途可见古桥沧桑、民居林立,初夏的微风吹拂着溇港,让每一个游客心旷神怡。

  溇港渐渐苏醒了。以杨溇村为例,经过六村项目的升级改造,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不断完善。村里以水为带,引进火车皮餐厅、天幕咖啡、露天垂钓等业态,还打造70余间民宿客房,呈现出白墙黛瓦、绿树成荫、溇港密布、古桥纵横的生态人文画卷。

  今年3月,太湖溇港遗产文化提升工程入选全省第二批水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项目以将滨湖六村打造为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平原水乡美丽乡村精品样板为目标,探索一条集成打造、产业联动、资源互补的组团发展的道路。

  一文一旅古卷新

  陆路与水路畅通了六村的毛细血管,以此为基础,六村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六村大景区的合力。

  溇港文化保护专班成员童宏伟告诉记者,前几年,游客来义皋旅游后,因为缺少民宿居住,往往就直接回去了。但现在,六个村形成了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实现了“游—吃—住”一体,构建了一条互补的溇港文化旅游带。

  “一边是风光秀丽的太湖,另一边是美丽古朴的乡村,给人感觉很舒服,特别是这里的村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日前,来自上海的游客王琳趁着空闲带家人来滨湖六村观光旅游,不禁为这里的风景点赞。

  义皋村是溇港文化极具典型的古村落,沿着小桥流水缓缓步行,溇港文化展示馆、崇义馆、湖镜博物馆、报业馆、义皋嬉园等进入视野,每个景点都值得一逛。

  那天下午,王琳来到了与义皋一路之隔的伍浦村,这里近年来重点打造了塘湾里景区,里面涵盖了咖啡、民宿、老街、石头雕刻等多种业态,成为不少人前来打卡的“小桃源”。

  景区里的DONTCAMPING咖啡店成为不少游客的“网红打卡点”,店主闵艺萍忙得不可开交。去年,伍浦村党支部书记卢云旗三次邀请她来村里发展,最终打动了她。“没想到太湖边还有这么个世外桃源,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闵艺萍说。

  在杨溇村,以南瓜造型为主题打造的露营基地,每到周末都会“一帐难求”。杨楼村在1994年办了全市首个蔬菜种植基地,如今农户中的西瓜、台湾甜瓜、太湖百合等基地,向采摘观光农业转型,今年五一假期为村民创收40多万元。

  位于庙兜村洋湾里自然村西南侧的BIG BASS路亚基地,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前来垂钓。“在这种田园的风光里,吹着凉风,很舒服。”难得的假期里,喜欢钓鱼的织里童装业主黄杰日日光顾基地,“感觉这里跟一般的农村不太一样,又精致又前卫。”

  漫步至许溇枇杷公园,2008年开始,许溇村党支部书记姚赛引进优质东山枇杷树,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如今400多亩的枇杷种植园,成为周边城市游客的采摘游胜地。

  “杨桂珍基地要招人了。”每到秋季螃蟹上市时,杨溇村的杨桂珍大闸蟹养殖基地内,来自滨湖六村的村民在这里绑蟹,每天都有两三百元的收入。除了带动就业,今年杨桂珍蟹府将投用,为滨湖六村大景区增加酒店设施,让游客能留得下来。

  数据显示,2022年,六村集体经济收入合计934万元,每个村都突破了100万元,相比2020年村与村的差距明显缩小。

  “目前正建设六村组团三期项目,为每个村嵌入数字化治理大脑,实现六村的数字化集成与共享,让六村村民一键可行,游客一屏可游。”蒋鸣说。组团式未来乡村,展现的正是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湖州现代化乡村画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第05版:实干争先 奋斗有我
   第06版:“八八战略”2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湖州老干部时报
   第10版:专题
   第12版:园地
滨湖六村:村傍太湖合港流
要闻
组团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路径的有效探索
朋友圈 #晒晒我们村的现代化#
数读